| 11月9日,市民在长春市花园街早市选购辣椒。 (新华社发) |
|
□新华社北京11月9日电
核心提示
继9月份主要增速指标出现小幅反弹之后,9日发布的10月份中国经济主要增速指标延续了小幅反弹态势。专家分析认为,稳增长政策措施成效逐渐显现,中国经济正在巩固企稳回升态势。
1 经济增速指标全线小幅反弹
中国经济的月度核心指标——规模以上工业同比增速,继9月份反弹0.3个百分点回升至9.2%后,10月份又反弹0.4个百分点达到9.6%。
中国经济的内需——投资和消费双双小幅提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至10月份同比增长20.7%,比1至9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月份同比增长14.5%,比9月份提高0.3个百分点。
“连续两个月的经济增速数据以及PMI(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先行指标,都说明现在的中国经济已经筑底企稳,这一点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说。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判断,见到10月份的数据后,可以比上个月更有把握地认为,中国经济在筑底回升,虽然回升很温和。
专家们普遍认为,内需的逐步恢复,是中国经济增速小幅反弹的主要拉动力量。PMI等先行指标显示,企业新订单有所增加,企业市场预期好转,原先大规模的去库存基本结束,不少企业开始补充库存、扩大生产,这是短期内影响经济增速的最直接原因。
2 物价指标释放积极信号
老百姓最关心的经济数据——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在10月份涨幅继续走低,1.7%的同比涨幅创下了年内新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指出,CPI涨幅回落在预料之中,主要原因和食品价格的稳定和翘尾因素的减少相关。
调查显示,10月份全国食品类价格同比涨幅为1.8%,而今年CPI的最高点1月份食品价格涨幅还是10.5%。其中,猪肉价格10月份下降了15.8%,而1月份是上涨25%。此外,去年价格上涨带来的翘尾因素从1月份的3.0个百分点,缩小到10月份的0.1个百分点。
张立群认为,CPI涨幅总体走低,避免了物价较快上涨加重百姓生活负担的局面出现;同时,也为宏观政策预备了更大的调控空间,一旦国际经济形势出现严重恶化,货币政策还有足够的回旋余地。当然,要警惕欧美量化宽松政策对国内造成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
老百姓关注较少、但经济学家们非常关心的物价指标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在10月份出现更加积极的变化。
10月份,全国PPI同比下降2.8%,降幅比上月有所收窄,扭转了此前降幅连续扩大的局面;当月PPI环比上涨0.2%,而此前连续5个月环比下降。
“PPI对经济走势的反映更加灵敏。PPI环比转正,说明企业的投资和生产正在恢复。”王军说。
3 稳增长政策效果正在显现
中国经济增速指标连续两个月出现小幅反弹的积极变化,打消了此前一些人对中国经济的悲观怀疑。是什么原因在经济增速连续7个季度回落之后,终于筑底并小幅回升?
王一鸣认为,中国经济筑底并小幅回升的原因来自两方面。一方面,得益于宏观政策预调微调,包括年内两次调低存款准备金率、两次降息、启动了一批关系民生的基础设施项目等,这些政策措施的效果终于显现。另一方面,市场也有个自我调整的过程,前一阶段大规模去库存腾出了现在的发展空间,去库存后有一个回补的过程,拉动了增长。
专家们认为,这次应对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宏观政策没有采取大规模的刺激,而是采取了稳健的总基调。这次更加注重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并逐步解决产能过剩、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等深层次问题。同时,也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对实体经济、小微企业等的支持,宏观政策积极预调微调,政府投资发挥了引导民间投资的积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经济增速虽然出现了反弹,但反弹的幅度还是有限的。王一鸣指出,当前世界经济没有出现根本好转,内需的恢复也需要一个过程,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条件也有所变化。我们应当逐步适应7%到8%的经济增速,关键是要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王军指出,当前宏观政策要继续坚持稳健的总基调,有针对性地加强预调微调,进一步巩固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同时,要从长远着眼,力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打造新的核心竞争力;深化改革,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