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讲到社会上流行的“右脑开发”的说法不可信,本期讲孩子的大脑有很强的可塑性,不要迷信“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
科学家研究发现,动物的大脑功能并不是不变的。
人的大脑是环境和基因相互作用的产物,我们不是只受基因的指挥。
现在的家长热衷于一些右脑开发、早教之类的宣传和活动,出现了一种普遍的看法:学习上的事越早越好。有些家长看到别人的孩子已“领先”一步,生怕自己的孩子起跑晚了会输掉人生,对不住孩子,因此急于求成。
其实,在神经学上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这回事,科学实验已找到终身学习的神经机制。
我上大学的时候,流行这样一个生物教条,就是大脑的神经元死了之后不会再生,不像皮肤的细胞会不停地代谢。但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研究鸟类的比较心理学家发现,公鸟唱歌的神经元在秋天生育季节结束后就萎缩了,但到第二年的春天又会长出新的神经元来。人类与鸟类的进化有相同之处,鸟如此,那么人的神经元有再生的可能吗?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但是因为这个假设违背了神经学的祖师爷——卡哈的教条,所以多年来一直没有人敢想。后来,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看到成年老鼠大脑中有干细胞,老鼠是哺乳类动物,跟人类的关系更近了,但是仍没有人敢公开质疑卡哈的教条,这些话只敢在聚会时私下聊聊。直到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在猴子的大脑中发现了神经再生后,才开始公开讨论此事。
1998年,瑞典医生艾瑞克森在鼻咽癌病人的大脑中,看到掌管记忆的海马回的齿回神经细胞在显微镜下发亮,表示病人在注射了放射性的物质(一种蛋白质,如果要长新的神经元需要用到它)之后生出的,显示人类大脑中也有神经细胞再生。
虽然我们至今还不知道人类大脑的海马回每天有多少新细胞诞生,但是从对成年老鼠的实验中我们知道,每天有5000~10000个新细胞出生。所以我们不必担心“老狗不能学新把戏”,我们终身可以学习。很重要的一点是,假如这只成年老鼠努力学习新的东西,那么它大脑中新生神经元的寿命就比较长,存留的细胞就较多。所以,越是需要思考的作业,越能产生新细胞;大脑中保留的新神经元越多,学习成绩就越好。
美国最近进行了一个实验,请大学生到实验室来学杂技团的抛球。先扫描一次大脑,然后让他们练习到能同时抛接三个球,并达到持续一分钟不落地才可以停止,这时再扫描一次大脑;受试者回去休息三个月,不碰触球,再回到实验室来扫描一次大脑。当实验者把三张不同时期的大脑图摆在一起进行比较时发现:第二张图的顶叶掌管空间运动的地方特别活跃,血流量增多,区域变大;持续三个月不练习,那个地方又缩小了。因为这些大学生已经过了青春期,所以这个实验证明,人类大脑可以因外在环境的需求而改变内在的分配机制,就像一个成功的企业,其内部机动性很大,会随时因市场需求而调配人力资源。
现在看来,过去以为大脑过了青春期就定型的观念是错误的。大脑的可塑性是终身的,人不停地因新的经验而不停地重塑大脑。
因此,家长真的不要让孩子在起跑线上争先后,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起跑早晚都可能赢。
(摘自《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洪兰 著 尹建莉 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