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雍像 |
| 邵雍故居 |
|
洛阳人说起邵雍,就像说自己的邻居一样亲切。可不,邵雍喜欢洛阳,在当年的天津桥畔一住就是20多年,故居安乐窝紧临龙门大道,就在今天繁华喧嚣的洛阳桥南。
然而,邵雍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人们一下子还真说不清。他的学问太高深了,被人传来传去,早已变得神乎其神。
事实上,抛开那些加在他头上的光环,读他留下的1550多首日记般的诗,你会发现如今已1000岁出头的邵夫子是如此质朴可爱,令人恨不得时光倒流,一睹他的真容颜。
公元1077年,67岁的邵雍病逝,葬于今伊川县平等乡西村西北的坡地上,墓园名为“安乐佳城”。
刻苦攻读
公元1011年冬天,邵雍在衡漳(今河南林州)出生了。他字尧夫,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后迁至衡漳。其曾祖父邵令进在太祖时当过武将,祖父邵德新早卒,是一名儒生。到他的父亲邵古时,家境已很贫寒。不过,邵古并不以清贫为意,他“长益好学,必求义理之尽余”,也是一位高人。
邵雍十几岁时,随父亲邵古迁居到了共城(今河南辉县),这里有苏门山,是西晋易学家孙登躲避战乱的隐居之地。一次,父子俩登苏门山,邵古对儿子说:“你知道孙登吧?他的为人正是我所崇尚的。”他便在山下结庐隐居了。
邵雍的母亲李氏是邵古的原配夫人。在她看来,自己的儿子别的都好,就是体弱多病,便不肯要求他用功读书。不过,17岁那年,邵雍突然起了雄心,“慷慨欲树功名”,自己在苏门源上另筑一室,开始刻苦攻读。
对邵雍苦读的经历,《宋史》中的记载是“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可见其毅力非凡。
这样读了几年书后,学业精进的邵雍突然想到,古人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己是不是也该出去游历一番,长长见识?于是他在河南、山西、陕西、安徽、江苏、山东等地尽情游学,直到听说母亲因思念自己而致精神恍惚,才急忙赶回了家。
邵雍25岁那年,母亲李氏去世了,他在家守孝三年。在此期间,共城县令、易学大家李之才慕名登门拜访,问他是否愿意跟随自己学易经。邵雍一听,这样的机会岂能放过,遂拜李之才为师,学习“物理学”及“性命学”。这个李之才可不简单,他是著名道家学者陈抟老祖(号希夷先生)一脉相传的弟子,史载“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邵雍学到的都是真东西。
转眼间守孝期满,27岁的邵雍依然生活窘迫,甚至没有姑娘愿意嫁给他,但他读易修道,乐此不疲,已不想再走仕宦之路了。
奉亲来洛
众所周知,邵雍是洛阳先贤,人们一提到他,就会想起他的故居安乐窝。
那么,邵雍是何时来到洛阳的,他在安乐窝都做过什么?前两天,我特意去了一趟位于洛阳桥南的邵雍故居,近距离感受那里的历史气息。
那是一个暖意融融的下午,我沿龙门大道一路向北,经过洛阳师范学院后,很快就看到一个古朴的院落,南北都有门可进。我从南边拐进一条东西路,穿过立有邵雍铜像的广场和一座高大石坊,步入安乐窝的朱红色大门。只见院内碑石林立,寂静沧桑,仿佛时光还停留在北宋,任由我在其中悄悄穿行。直到在邵雍祠堂前看到邵存玺老人,我才惊觉思绪已越千年,赶紧回到现实。
邵存玺老人70岁出头,平时就住在这里。他告诉我,自己是邵雍的第四十代传人,平时喜欢看书,对邵雍的生平了解较多。“就说邵雍定居洛阳的时间吧,有人说是他33岁那年,那个说法不对。那年他只是来转了转,没有停留,他真正定居洛阳是在39岁那年。他的父亲邵古字天叟,是姬姓后代,也喜欢洛阳风光,自号伊川丈人,去世后葬在嵩县大莘店,就是现在的伊川县平等乡。”邵存玺说。
原来,邵雍曾路过洛阳,“爱其山水风俗之美,始生卜筑之意”。公元1049年,39岁的他带着父亲邵古和继母杨氏迁居到这里,在洛河南岸搭起草棚,种地奉养双亲,虽然温饱都难维持,他仍自得其乐。
邵雍出众的学问和品行,使他得到了很多人的敬重,大家都愿意追随他,许多达官贵人、绅士名流也成了他的门生。其中两名有钱的门生还在天津桥畔(今洛阳桥南中国国花园一带)给邵雍置了房子和田地,使他过上了相对安稳的生活。邵雍对此很满意,写诗道:“家虽在城阙,萧瑟似荒郊;远去名利窟,自称安乐窝。”他还自号安乐先生。
优游度日
有意思的是,“少年贪读两行书,人世乐事都如愚”的邵雍,迁居洛阳住进安乐窝后,终于知道享受了。不过,他并非放浪形骸的享乐主义者,所谓的享受生活,只是寄情诗酒林泉,充满了“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的安适和节制。
一般来说,他每天的时间是这样安排的:早起焚香静坐,白天讲学,晚上喝点小酒,吟吟诗,散散步,会会友。日子虽然清贫,他却过得优哉游哉。
因为体弱多病,邵雍怕冷怕热,冬夏很少出门。但是每逢春秋季节,只要天气晴好,他都会乘车出去游逛,也没目标,走哪儿算哪儿,反正洛阳城好玩的地方多了,不管看花、赏月还是垂钓,他都不会辜负良辰美景。
邵雍有一首《半醉吟》:“半醉上车儿,车儿稳碾归。轻风迎面处,翠柳拂头时。意若兼三事,情如拥九麾。这般闲富贵,料得没人知。”这就是邵雍闲适生活的写照。而洛阳人只要听到小车嘎吱嘎吱响,就知道是他来了,都会马上出门相迎。
大家为啥这么喜欢邵雍呢?一是因为他师德好,对求学者“随其才分之高下”而教,使得四方学子都“慕其风而造其庐”。二是因为他人品好,“德气粹然,望之知其贤”,这样一位贤者却不端架子,整天爱和大家一起说笑,且“与人言,乐道其善而隐其恶。有就问学则答之,未尝强以语人”。你说,谁不欢迎这样的人到自己家里做客呢?
邵雍为人处世的态度,影响了当时洛阳的一大批人,“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反过来,洛阳人的好也让邵雍很感动,他在《病中吟》一诗中写道:“尧夫三月病,忧损洛阳人。非止交朋意,都如骨肉亲。荐医心恳切,求药意殷勤。安得如前日,登门谢此恩。”可见他和洛阳人相处得多么融洽。
时间长了,大家又关心起邵雍的终身大事来。他的门生姜子发、张穆之都是太学博士,一日,两人忍不住发问:“老师,您为什么不给我们娶个师母呢?”邵雍说:“不是不娶,是家穷娶不起呀!”原来如此!两人一合计,朋友王允修的妹妹很贤淑,就把她介绍给老师吧。邵雍娶了王氏后,姜子发每月还把自己的工资拿出一半,资助老师养家。
次年,王氏生下儿子邵伯温,当时邵雍已经46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