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分析了运动与学习的关系——适当运动能明显增强学习效果,本期讲述博与专的关系,提倡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特长。
有一次我乘高铁,听到几个妇女在大声谈论培养孩子的难处。一个说,她的孩子几乎所有的才艺班都上过,可是现在大学都毕业了,还没有找到兴趣点,待在家里让她养。另一个说,她的孩子为了准备公务员考试已经补习两年了,她觉得孩子并不适合做公务员,却不知道他适合做什么。
孩子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一直去上补习班,岂不是浪费自己的青春和父母的钱?其实,只要父母花点儿心思观察孩子,就会看出他的长处,尤其他在游戏时最容易看出来。人都不喜欢挫折,游戏时往往能显现他最拿手、最有兴趣的项目和他的才能。父母知道后便可以鼓励孩子,安排机会让其表现,这样兴趣就培养出来了。
比尔·盖茨的父亲说,他很早就发现了他大女儿的长处。他说孩子小时候,他带他们去迪斯尼乐园玩,当时大女儿才10岁,出门时她便懂得带一个小本子记账,花的每一分钱都记下来。回家后,她把皮包里的零钱倒出来,跟本子上的账目一核对,一分钱都不差。他和太太对看一眼,心中明白,这孩子将来是当会计师的料。他就从这方面引导她,女儿把账管得很清楚,赢得很多人的赞美。别人的赞美声越多,孩子就做得越起劲,这种正回馈的循环,果然使他的女儿长大后成了有名的会计师。
家长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多加观察,就会看到孩子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对好的要多加鼓励,使其长处变成将来的谋生技能;对不好的要赶快帮孩子改掉,不要等到积习难改而后悔莫及。
父母在发现孩子另类的兴趣时,也不要有偏见。替奥巴马夫人设计晚礼服的吴季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的喜好与一般男生不同,他爱玩芭比娃娃,爱给芭比娃娃设计服装,这是一般的父母不能接受的。但他的母亲发现他这个异于别人的长处后,就把他带到加拿大,让他去发展。他果然一鸣惊人,闯出了自己的天下。
婴儿如果一出生就有一只眼睛患白内障,在出生的两个月内若没有两只眼睛同时看到一个东西,以后在深度知觉上就会有缺失,即使长大后手术成功,孩子也看不见,因为视神经已分化完成了。
在神经学上,没有两个脑的发展速度是相同的,即使是一起长大的同卵双胞胎,在做同一件事时,大脑活化的回路也不尽相同,因此科学家说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不幸的是,现代教育忽略了这一点,从幼儿园到高中,都用同一把尺子去量所有孩子,要求全班必须达到某个进度。
很多被编到“放牛班”的孩子其实并不笨,只是开窍得晚,或天赋不在主流科目而已。我们的教育用19世纪工业革命生产线的概念滤掉了很多我们以为的“次品”,其实他们是还没被劈开的和田玉。教育是启发人的心智,不能大量制造,我们怎么能用19世纪的观念去教育21世纪的孩子呢?
在21世纪,孩子将来是靠长处吃饭的,不是短处,所以父母不要截长补短。没必要要求他中文、英文、数学样样行,而应该要求他必须有一项特别出色的技能,能够跟别人竞争。在科技整合的现代,在任何领域玩出名堂都有饭吃,不一定是最热门的领域,即使是冷门的科系,只要孩子喜欢,就没有关系,只要你是这科系中做得最好的人,你就一定有饭吃。最怕的就是样样通、样样松,半吊子的学生念再热门的科系也没用。
(摘自《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洪兰 著 尹建莉 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