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针对近日媒体报道酒鬼酒中检测出塑化剂的问题,质检总局、卫生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有关负责人接受了记者专访。专家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根据国际通用风险评估方法和欧洲食品安全局推荐的人体可耐受摄入量,以媒体报道的酒鬼酒中DBP含量为1.08毫克/公斤计算,按照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每天饮用1斤酒,其中的DBP不会对健康造成损害。(见昨日本报B01版报道)
中国的食品安全事件已然陷入怪圈:出事了,不求真相,而是大熬心灵鸡汤。
面对酒鬼酒事件,公众关心的是白酒里究竟有没有塑化剂,塑化剂含量究竟有没有超标,长期饮用的危害究竟多大。
很遗憾,对此,当事企业只是在没有数据的辩白中拍胸脯,而专家学者继续以“吃不死人”为论点扮演知心姐姐。
当底线不在的时候,“拒吃有害有毒食品”的铿锵,就可能变成“少食无害”的温良。以“吃死人”的上限佐证食品安全的逻辑越来越常见:
2005年,苏丹红在全世界成过街老鼠,相关部门就曾发布过一份《苏丹红危险性评估报告》,称“偶然摄入含有少量苏丹红的食品致癌的可能性不大”。
此后,可口可乐一款原液在台湾被检出防腐剂超标,淡定的大陆“砖家”及时跳出来表示:“这种防腐剂的特点是安全性较高,致死量为每公斤4克,即一个体重50公斤的人每天摄入200克才会致死。”
眼下,白酒的自证清白,又沿用了这一逻辑。弦外之音,无非是谁会每天喝1斤白酒呢,因此请放心,偶尔小酌,不会惨死。
在塑化剂传闻一日卷走A股数百亿元的背景下,真相显得越发昂贵而娇羞。
眼下,起码两种论调是可疑的:
其一,酒鬼酒官方回应说:“白酒行业检验的国家标准里,没有塑化剂检验这一项,因此也就不存在所谓超标2.6倍的问题。”然而,中酒协却称“中国白酒规模以上企业的白酒产品中塑化剂含量远远低于国外相关食品标准中对塑化剂含量指标的规定”。既然没有标准,也没有检测项目,行业协会哪来如此的信誓旦旦?
其二,否认塑化剂疑云的业内专家,还奉行另外一个搞笑的逻辑——白酒中人为主动添加塑化剂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因为添加塑化剂不会提升酒的口感,添加既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但是,从因为“没有必要”就能推断出“没有可能”吗?食品安全领域内的问题,哪个不是看起来“没有必要”,坐实后却“极有可能”?
轻飘飘的一句“监管不力”早已审丑疲劳,骂标准或者骂部门显然更加于事无补。真要安慰消费者和市场,就别再拿“吃不死人论”当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