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人员在探讨产品设计方案。 |
| 青铜器包装盒 |
|
核心提示
“货卖一张皮”,为求得好卖相,许多商品厂家都在“皮”上下功夫。于是,商品被包装得越来越考究、高档甚至奢华。不过,洛阳华中包装印刷有限公司(下简称华中包装)负责人认为,如何给商品做“皮”是一门学问,精致不等于奢侈,简约不等于简单,画龙点睛,方能成就“货皮双赢”。
赏“霓裳”
云想衣裳花想容
走进华中包装的展示室,您会恍若置身于洛阳名优特产品博览会:伊川的青铜器、新安的玫瑰茶、嵩县的山珍……各种商品的包装盒大小不一、形状各异。
在琳琅满目的包装盒中,伊川某公司专门为安徽某地定做的周鼎青铜器的包装盒很是别致:它通体呈深红色,正面沿中轴线设计了一个5厘米宽的淡黄色装饰条,上面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吉祥的“万字不到头”图案;前侧有古铜色的提手,两边各有一个锁扣。
这些包装盒中,制作最精美的当数郭爱和的洛阳三彩艺、李学武的洛阳牡丹瓷和高水旺的唐三彩等产品的包装盒,不仅突出了产品特色,还具有深厚的河洛文化底蕴。
其中,最为抢眼的是为我市某企业制作的牡丹茶外包装盒——这个宽40厘米、长60厘米、高5厘米盒子,正中是“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丝路起点 山水洛阳”16个字。
其奇妙之处是,包装盒上楼阁的檐、柱,龙的鳞、须,凤的羽、冠,都能在纸板上呈现出砖雕、石雕或木雕才有的阳刻效果,深浅凹凸明显,如刀刻一般。
“这属于纸版雕刻工艺。”华中包装的创始人之一吴天运说,“这种工艺在全市屈指可数。”
做“嫁衣”
辛苦并快乐着
“这些盒子凝聚了我们两代华中包装人的心血。我们都把它当作艺术品去对待,在听取了客户要求后,会组织人员讨论,拿出初稿并不断修改,甚至请教一些业内专家。艺术品是有生命的,敷衍不得。”吴天运说。
华中包装的设计员王利红这样概括自己的感受:“辛苦并快乐着,绞尽脑汁设计的确很辛苦,然而,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摆进商场,被带进千家万户,得到省外甚至国外的朋友喜欢,又觉得很幸福。”
“我们业务量成倍增长,员工数量却变化不大,秘诀就在于我们购买了不少先进设备。”华中包装生产车间主任胡晓霞说,一个高档精品盒需要给12个面包边,一个熟练工人每次也只能包2个面,而先进的包边机,可以一次包4个面甚至8个面。
2009年冬天,一汽集团为配合2万辆新车上市,随车赠送的高档礼品的包装盒要在10多天内制成,该集团负责洛阳地区礼品包装的相关人员四处联系厂家,均不能保证按期交货,辗转找到华中包装,实地看了设备后,当场签订了合同。
“2万个包装盒边生产边交货,每天送两卡车,连送了8天,最后还比合同规定期限提前了两天。”参与当时制作的吴胜利回忆说。
张济宽也是华中包装的创始人之一。一次,他偶尔听到一位新客户张口就要做10万个精品盒,就与对方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建议客户“高中低三个档次的盒子各做1万个,看看市场反应再决定”。张济宽说:“做生意,多为客户着想,才是长远之道。”
忆往昔
20年跨了仨台阶
接受采访前,华中包装负责人先让记者看他保存的一篇《洛阳日报》的报道——《牡丹旅游产品如何做强》: “20年来,可以说我们是伴随洛阳旅游产品的不断丰富而成长起来的。如何为洛阳的名优特产品增光添彩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20世纪90年代初期,堪称新中国洛阳第一代印刷人的吴天运看到,印刷企业破产后,许多业务骨干被推向了社会,感到十分痛心,于是,他和大家商量“自己干”。
1993年,华中印刷公司成立。“最初只是印一些黑白的宣传品,但不管咋说,我们又干上了老本行,不仅可以‘自救’,而且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张济宽说。
2004年,华中包装正式进军包装盒领域。“这也是个烧钱的领域,需要时刻关注最新工艺、最前沿技术。”吴天运说,每年公司都会派出三四拨业务主管到上海、江浙等印刷业发达的地区学习。
就这样,华中包装由小做大,在同行中脱颖而出。
“在我们的带动下,周边雨后春笋般冒出不少印刷企业,并很快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印刷聚集区’。” 张济宽自豪地说。
2006年,华中包装在洛龙区购置了10多亩土地,用来建设厂房。
“正像《洛阳日报》的这篇报道中所说,时至今日,牡丹旅游产品无论是品种还是数量都上了一个台阶,但难以打入高端市场,一些很有潜力的好产品没有打出品牌。因此,华中包装定下目标:努力为更多产品做出高质量的‘嫁衣’。”吴天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