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讲到孩子做梦是学习的延续,本期介绍孩子多大开始学外语合适。
孩子什么时候学外语最好?大部分家长主张越早学习越好,担心孩子错过学外语的关键期。有些家长虽不见得赞同,但是看到别人都这样做了,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不得不跟进。
母语的学习的确有所谓的关键期(即敏感期),愈早愈好。但是学习第二语言也是这样吗?
1970年,彼得·马勒教授发现:如果把一只白冠麻雀从小隔离长大,不让它听任何声音,只在它35天到56天大时让它每天听4分钟正常的鸟歌,那么它长大后所唱的歌就几乎正常;如果在它50天到71天大时才给它听正常的鸟歌,它长大后所唱的歌,虽然也有基本的调子,但是缺乏抑扬顿挫以及语尾颤音变化;如果太早(7天以前)或太晚(300天以后)才听到鸟歌,那么它所唱的歌会不正常,单调而无变化。
这表示太早或太晚学习都是没有用的。也就是说,出生后7到60天是白冠麻雀学唱歌的关键期,它必须在这段时间听过自己同类的歌才能学会唱;60天到100天为边缘期,仍然能学会,但歌唱得不完整;过了边缘期后就再也学不会了。
当然,这个实验无法直接应用到人类身上。但是美国发生的一起虐童案件似乎可以提供一些证明。
伊莎贝尔从一出生就被父母关起来,到6岁才被救出来,但是因为6岁仍在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内,她的语言发展就很正常,在一年之内,她不但学会了语言,还进入小学正常读书。也就是说,7岁的伊莎贝尔说话跟她班上的同学说得一样好。虽然别人有7年的说话经验而她只有一年,但是她很快就赶上了。
这一现象支持了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大师乔姆斯基的看法,即我们大脑中有一个学习语言的机制,它必须在语言学习的窗口开放时间内被启动,以后的学习才会正常。所谓母语,是人在自然的社会环境里学会的第一语言。
但第二语言的学习到现在还没有看到支持关键期的证据。
斯坦福大学的宪次白田曾对“学第二语言有无敏感期”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他最后的结论是:没有。他说,成年后再学第二语言,跟孩童时期学习第二语言的表现并无差异。
第二语言的学习,基本上与母语是不同的机制。法国的迪韩发现学习第一语言的大脑区域都在左边,但是学习第二语言的大脑区域就很零乱,因每个人的经验而不同。在他的8名受试者的大脑中竟然找不到一个地方有6个人是共同活化的。
一般来说,第一语言都在左脑处理,第二语言就转到右脑去了,而且左脑活化的强度比右脑弱。现代研究发现,第二语言的大脑处理位置,不与人类学习语言的年龄有关,而与使用这个语言的精纯度有关。
从目前的研究看来,母语的学习是有敏感期的,技能的学习,如运动、乐器、舞蹈等也有敏感期。敏感期的早晚,目前并无定论,大部分认为在青春期之前。但是第二语言的学习并没有敏感期,因为第一语言已把大脑中学习语言的机制启动了,只有学得好不好的区别,不存在前面所说的学不会的问题。第二语言的学习在青春期之前都可以学得很好,就看本人的努力程度了,父母大可不必急着把还不会走路的孩子送到补习班,童年最重要的是游戏,而不是上课。
(摘自《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洪兰 著 尹建莉 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