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最近,一座古门楼引来热议——“洛汭严关”,地处老城南关洛河堤北,高约7米,宽6米,进深5米,二层砖石结构。有人说是清代建筑,用来防刀客的;有人说是明代建筑,系检验货物的关口。(见本报11月21日12版、11月23日A17版报道)
“洛汭严关”最让笔者感兴趣的,不是它的始建年代,而是这座小小门楼何以会引来市民和网友的广泛关注。
附近居民关心它是因为对它有感情,更多人关注它是因为担心,是因为对古建筑的一种朴素的喜爱之情,想让它留下来、保存好。
据老城区建设局负责滨河北路工程的相关负责人讲,按现有规划,“洛汭严关”并不在工程的征迁红线内,即其目前不会被拆除。对关心这座古建筑的人来说,这是个好消息。不过,笔者还有几点想法,想与大家讨论。
第一,长期以来,对北宋以前的历史,洛阳不少负责相关工作的单位、个人是比较重视的,专家的研究课题也大多集中在洛阳作为都城的那些朝代。可是,北宋以后,尤其是明清乃至民国历史与遗存,我们研究得还很不够。诸君想,已有378年历史的“洛汭严关”,直到已较为破败时,才对其进行实地考证,试图认定其始建年代,这工作做得有些迟。
那么,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洛阳,还有多少“家底”没有盘点?还有多少疑问没有解决?该引起重视了。举个例子,直到今天,还有不少人认为林森桥就是天津桥(天津桥遗址在洛阳桥西),认为隋唐洛阳城就是汉魏洛阳城(汉魏洛阳城在白马寺附近),认为天子驾六就是周天子墓(天子驾六为周天子墓陪葬的车马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对大量的文物遗迹,仔细、不遗漏地做研究工作,扎实不畏难地做知识普及工作,任重道远。
第二,洛阳人向来有“帝都自豪感”,很愿意谈起“十三朝”——问题是,宏观上有把握,微观上却不见得说得清。具体到一座古门楼,一座旧桥梁,一条老街巷,都该下力气弄出它的来龙去脉,并尽量形成白纸黑字的史料。只有如此,才能作为城建取舍时的依据。这些工作很重要,要赶快做,不然以后会后悔,更会耽误事。
大家关心“洛汭严关”是一件好事。让我们从关心这座小巷中的小门楼开始,早做、多做一些扎实的研究工作,早了解、多了解身边的文物遗迹,这既能方便各项工作,更能提高我们作为古都人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