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首阳山商伯夷叔齐碑 |
|
薄姬庙 | |
洛阳名山文化①
洛阳四面环山,自古有“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称。更难得的是,在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中,许多名山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被打上了独特的文化印记,这种现象十分有趣。今日起,本栏目特推出“洛阳名山文化”系列,与您一起到部分名山“探幽览胜”,来一次纸上的“冬日之旅”。
首阳山是邙山的一段,最高峰只有405米,它之所以能闻名天下,是因为伯夷、叔齐不食周粟,曾在此采薇并最终绝食而死。可以说,这兄弟俩是首阳山的形象代言人。如今山头庙宇虽多,人们却不能确定伯夷、叔齐采薇的足迹究竟留在哪里。
“昔日里
有个二大贤”
伯夷、叔齐的故事,相信大家听得多了,我要再讲,恐怕会令人生厌。不过,25日下午,当我出洛阳市区沿310国道来到偃师市首阳山镇,向当地人打听伯夷、叔齐当年隐居的首阳山时,很多人说不知道,这让我深感意外。
人们告诉我:“这么多山头,每个山头都有庙,你说去哪个庙吧,要不没法儿找。”我听了几个庙的名字,都与伯夷、叔齐无关,难道人们忘了首阳山是因为伯夷、叔齐才出名的吗?鉴于此,我觉得讲一个完整版的“伯夷、叔齐与首阳山不得不说的故事”,也不算多余。
故事是这样的:在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末期,有一个古老的方国叫孤竹国。孤竹国国君有三个儿子,按常礼,他死后应由长子伯夷继位,但他最喜欢小儿子叔齐,便产生了立叔齐为嗣的念头。可是他没想到,自己死后,伯夷和叔齐都不好意思接班,两人互相推让,最后竟逃出孤竹国,过起了隐居生活。
当时周文王已死,周武王与诸侯会师盟津,要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闻讯赶来劝阻,两人扣马而谏,称这是不忠不孝的行为,武王根本不听他们的。商灭亡后,两人不接受改朝换代的事实,“耻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即野豌豆一类的野菜)而食,渴了就饮泉水。
有一天,有人故意刺激他们说:“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意思是说,你们不是不吃周粟吗?这也是周的草木,你们怎么能吃?两人听了,不吃不喝,绝食而死,被葬于首阳山上。
孔子盛赞两人为“古之贤人”,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他们立传,历代统治者也对伯夷、叔齐推崇备至,称他们为“二大贤”,首阳山因此闻名天下。
我市著名学者徐金星先生说:“我小时候听豫剧,经常听到这样的唱词:‘昔日里有个二大贤,兄弟双双让江山……’还有好多戏词,我现在记不清了,讲的就是伯夷、叔齐的故事。”
我查了一下,这出戏的名字就叫《首阳山》,“昔日里有个二大贤”是其中的经典唱段。当然,也有人认为这两人的做法愚不可及,根本与“贤”不沾边儿。
“采苓采苓,首阳之巅”
“首阳山在偃师境内,因‘日出先照’而得名,它有两层意思:一是从首阳山镇到城关镇那段邙山的泛称,长十几公里;一是特指这段邙山的最高峰。”徐金星先生告诉我,这段邙山从西到东,依次有狮子头山、祖师庙山、薄姬庙山、东首阳山等,最高峰当数首阳山镇西北那座海拔405米的狮子头山。而位于城关镇西北的东首阳山因有“商伯夷叔齐碑”,也被很多人认为是伯夷、叔齐采薇之地。
“事实上,伯夷、叔齐当年隐居的首阳山,可能只是泛指,具体在哪个山头,现在并无定论。”徐金星先生说。对此,偃师市作协主席李向阳也持同样观点。
不管怎样,有了相对明确的目标,再问路时就容易多了。在首阳山镇南蔡庄村,一位热心人指着北边一座山峰说,最高峰应该就是那个,沿盘山公路上去,再走一段土路就能到达。我依言驱车往北,不大一会儿就到了山脚,一路盘旋向上,山头的庙宇近在眼前,我大喜过望。然而,我顶风爬了十几分钟土坡,来到山顶才发现自己错了:这是薄姬庙,供奉的是汉文帝刘恒之母、汉高祖刘邦的妃子,祖师庙山和狮子头山还在西边。
65岁的王建新是首阳山镇东蔡庄村人,就住在薄姬庙里。听我讲明来意,他说,西边的祖师庙山、狮子头山确实比较高,但“不知道和伯夷、叔齐有什么关系”,城关镇的舜帝庙附近有为伯夷、叔齐立的碑,也许那儿才是我要找的地方,不过那里还远,得往东走好几公里,可以到杨庄再问人。
根据王建新的指点,我一路往东到了杨庄,在那里向两名年轻人打听首阳山,他们也拿不准,我又说找舜帝庙,他们说:“到前面向南拐,高速公路口附近那个山头就是。”果然,这个被称为东首阳山的山头上有舜帝庙,庙西不远处有一座红亭子,亭南坡上有一通为伯夷、叔齐立的碑,上面显示该碑刻于1988年。在碑的附近挖树坑的人说,还有一通老碑,被保存在山下博物馆里。
自古以来,关于首阳山的诗词歌赋很多,《诗经·采苓》中就有“采苓采苓,首阳之巅”之句,唐代徐夤(音yín)也说“首阳山翠千年在,好奠冰壶吊伯夷”,可见古时这里的自然风光之美。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位于城关镇西北的东首阳山上既有碑刻,又距孟津县会盟镇扣马村较近,而扣马村是伯夷、叔齐对周武王扣马而谏的地方,说两人隐居的首阳山就是此处,应该能说得过去。但是,当地也有学者发出了不同声音,认为特指的首阳山应该在狮子头山、祖师庙山及薄姬庙山一带,与东首阳山相对,叫西山。
这样说的依据也不少,如史料记载,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快饿死时曾作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注明,这里的西山即首阳山。东首阳山海拔359.1米,比狮子头山矮了40多米,与“日出先照”的最高峰不符。阮籍的《咏怀》中有“步出上东门,北望首阳岑”之句,魏明帝曹睿也说“步出夏门,东登首阳山”,可见首阳山距洛阳汉魏故城东北边不远。
由此看来,这个争议一时半会儿还停不下来,但首阳山镇因首阳山而得名,首阳山泛指首阳山镇至城关镇这一带长达十几公里的邙山,则是绝大多数人的共识。这里自古好风光,风水也绝佳,还是曹魏和西晋皇陵所在地,魏文帝曹丕的首阳陵就在这里。
如今,关于首阳山不仅有“内部争议”,还有“外部争议”:除了偃师,山西永济、甘肃陇西、山西榆次等地也有首阳山,全国至少有七处,都是因伯夷、叔齐的故事而起,人们究竟该信哪个?徐金星先生明确表示,最可信的当数偃师首阳山,因为武王伐纣、扣马而谏、孟津渡等遗迹都在此山附近,其他地方的首阳山如何能比?
当然,时隔3000多年,如今的首阳山上,伯夷、叔齐采薇的故事已少有流传,他们是贤是愚,也不需后人评判。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来到首阳山,偶尔能想到这段历史,也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