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山藏古寺 |
| 锦屏山局部 |
|
洛阳名山文化②
洛阳四面环山,自古有“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称。更难得的是,在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中,许多名山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被打上了独特的文化印记,这种现象十分有趣。为此,本栏目特推出“洛阳名山文化”系列,与您一起到部分名山“探幽览胜”,来一次纸上的“冬日之旅”。
锦屏山位于宜阳县城南,东西长两三公里,有十二峰峦,因迤逦似锦绣画屏而得名,赐名者是武则天。相传吕洞宾曾在这里修道,邵雍在山下也有家园。
直到100多年前,锦屏山还是风景独好,吸引着许多人到此修道、题咏。如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江苏人郑銮到宜阳任知县时,曾赋诗一首:“洛阳山色接宜阳,夹道峰峦峙两行。行到宜阳山更好,锦屏十二列青苍。”
今天的锦屏山因饱受开矿等世俗因素影响,风姿大减。不过,只要你肯费力气爬到山巅,望望头顶的白云和脚下的洛水,就会发现其清静出尘,一如当年。
女皇赐名锦屏山
锦屏山的名字充满诗情画意,令人过目难忘。但是,10年前我第一次来到这里时,并未对它产生好感,因为那时山中多处在开矿,烟尘四起,满目疮痍。我甚至觉得,这样的山,不配拥有这么美丽的名字。
直到前两天,因为写“洛阳名山文化”系列的缘故,我再次来到这里,近距离感受锦屏山的一土一石、一草一木,才发现自己当初是多么武断,差点儿错过了一处好风景。原来,这座山作为宜阳县城的天然屏障,自有其秀丽峻峭的一面,就像它的名字一样。
说起锦屏山的名字,很多人都知道为武则天所赐,《新唐书·地理志》中对此也有记载。那是公元696年,女皇武则天巡幸至此,看到十二座峰峦层层叠叠,如锦绣画屏,遂赐名“锦屏”,并写下“锦屏奇观”四个大字,刻于石上,立于玉柱峰顶。时至今日,这四个字仍是锦屏山的“金字招牌”,人们说到锦屏山,总会提起武则天,提起“锦屏奇观”。只是历经一千多年风雨,玉柱峰上武则天所题之碑早已损毁,只留下一块“奇”字残碑,被当地文管部门收走保存。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锦屏山的峰峦并不算高,多在三四百米,玉柱峰是其中最高的一座,海拔也只有450米左右,女皇武则天什么山没见过,怎么会被它吸引?我觉得,今天的锦屏山自然没留下奇观,但在古代,这样山势陡峭、山色苍翠且层叠如画屏的石山,还真不一定多见。
锦屏山十二峰各有其名,除最高的玉柱峰外,还有次高的文笔峰以及桃花峰、烟霞峰、老人峰、奎壁峰、香山峰、夕照峰等。过去有人根据各峰风光及所留典故,还列出了十大景观,如玉柱青霞、仙楼夜月、学院书声、云亭远眺、陶洞秋风等。只是如今的锦屏山容颜不再,很多景观也难觅踪影。好在自武则天赐名“推介”后,历代文人墨客对锦屏山颇为向往,多有登临题昹。据粗略统计,自唐至清,有40多位诗人来到这里,留下赞美锦屏山的诗词歌赋60多首。借助这些文字,我们可以再现这座名山的昔日胜景。
到此谁不乐赋诗
与锦屏山结缘的历史名人很多,除了女皇武则天,还有吕洞宾、邵雍及历代宜阳县令等。
提起吕洞宾,人们都不陌生,但他曾在锦屏山修道的往事,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此人名吕纯,字洞宾,生于唐末,本是一介儒生,因为40多岁时两次考进士不中,才开始浪迹江湖求仙修道,决意放弃功名。
相传吕洞宾于64岁那年得到仙人点化,终于得道,成为道教八仙之一,并在民间留下许多传奇故事。关于他得道前在锦屏山修道一事,他的《锦屏山》一诗可以为证。得道后,他故地重游,又写下了一首《再过锦屏》。据说以前玉柱峰顶建有洞宾楼,就是为纪念吕洞宾在锦屏修道而建,烟霞峰上还有他骑白鹿经过的遗迹。
北宋时,邵雍定居在洛阳桥南的安乐窝,常与司马光等人结伴游山玩水,锦屏山就是他最爱去的地方之一。也许是太喜欢这个地方了,他在锦屏山下建了家园,一到清明节前后就来此居住。有意思的是,邵雍除了自己在锦屏山流连,还写了一首诗:“佳树排空岩下圃,好峰环翠县前山。寄言名利差轻者,少辍光阴到此间。”奉劝别人也把名利看得轻一些,抽时间到锦屏山来享受美好时光。
在诸多关于锦屏山的诗中,刘敏宽的《锦屏山歌》很有分量,不能不提。他是明万历年间的宜阳知县,在这里工作了6年,当时的县衙就在锦屏山前。由于朝夕相对,他对这座名山的感情又与别人不同。他在诗中写道:“瞻彼嵩岳地之轴,西北锦屏当其麓。群峰高并入烟霄,郁郁森森匝万木。俯瞰洛流澄且清,邙山在下如伏鲸。右连伊阙漫逶迤,左盘函谷何峥嵘……”如果不是对锦屏山及周边环境极为熟悉,他怎能写出这样的诗句?
据《宜阳县志》记载,刘敏宽在宜阳时善政颇多,离任时百姓依依不舍,“父老儿童拥道遮留”,还给他建了生祠。
自唐至清,隐居锦屏山修行乃至发奋苦读的人很多。这座历史名山对儒、释、道等兼收并蓄,留下了丰富的古迹,可惜今日人们已难见到了。当地有人告诉我,由于昔日山上遍植翠柏,锦屏山还有一个俗名,叫山柏杷(音pá),现在也用来称锦屏山南坡,那里的柏树还有很多。
进山仍可
脱凡尘
前两天的一个下午,我驱车从洛阳新区出发,沿开元大道一路向西,再转到洛宜快速通道,共行驶约30公里后,便到了地处宜阳县城关镇南的锦屏山北麓。
但是,想从东边一带上锦屏山并不容易。问了一些住在山下的人,都说西边才有路,其他地方行不通。再问玉柱峰在哪儿,他们都说不清。一位老太太说:“你是不是要去玉皇庙?从那儿能上山顶。”我依言继续西行,终于在南环路与文化南路交叉口附近看到了上山的石阶。
天已傍晚,天上白云飘荡,四周一片宁静,隐隐从山上传来人声。我看看时间,刚到17点,便立即开始爬山。起初的山路比较平缓,但到一块平地后再向上爬,石阶变得又窄又陡,抬眼看一下别处就会两腿发软。我全神贯注地爬山,10分钟后到达一处依山而建的庙宇,这就是玉皇庙了,里面的人已开始吃晚饭。
60岁的季胜利正要离庙下山,他说,这里住着八九个人,都是各地来的信众。我问庙的来历,他说:“那可早了!这庙西晋时就有了,路是后来修的。”据他讲,玉皇庙所在的这个山峰就是玉柱峰。庙里有一块“锦屏奇观”的匾额,还有一通清顺治年间的古碑,仿佛在印证他的话。
从玉皇庙再往上走,没了栏杆,石阶也越来越小,渐至没有。我在枯树草丛中小心迈步,又过10多分钟到达山顶,定一定神,回首北望,眼前豁然开朗:县城风光一览无余,远处邙山一带,洛水若隐若现,明月在天,清风徐来,竟有了“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的意境。
再看山的南坡,果然植被茂密,较为平缓,据说山下就是锦屏镇了。为节省时间,我沿原路下山,经过玉皇庙时,里面正传出曲调婉转的曲剧唱段。静静地站在那里听了一会儿,我的心情也愉悦起来:这一趟没有白来,自己终于重新认识了眼前这座锦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