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孟国庆
电影起名《一九四二》,但洛阳的大饥荒从1941年起,一直持续到1944年。伴随旱灾而来的蝗灾,在一些地方甚至延续至1945年。
我们从洛阳地方志中寻找到关于这场灾难的记载,或可部分还原其范围和规模。
与现实中“水、旱、蝗、汤(恩伯)”带来的悲惨场景相比,史书中的记载显得过于简单。但就是这些惜字如金的记载,是那个年代洛阳人所经历的伤痛最直白的呈现。
1.《洛阳市志》
1941年(民国三十年)
是年,河南发生旱、蝗灾害。灾民沿陇海铁路逃向陕西,沿途树皮被吃光,饿殍载道。洛阳火车站与南关为灾民聚集点。南关贴廓巷设难民收容所,负责救济难民转赴陕西。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
12月14日,据报载:洛阳粮价飞涨,中等麦每斗价约80元,百货也呈有价无市之象。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
春,旱灾继续,灾情严重,收成大减,人多以树皮充饥。灾民相继逃亡陕西,路弃尸体,无人掩埋。
6月25日,据《新华日报》报道,河南全省疠疫流行,尤以卢氏、宜阳、洛宁为甚。
8月4日,暴雨成灾。洛河实测洪峰为每秒2250立方米;伊河龙门测得洪峰为每秒6480立方米。洪峰过后,蝗虫蔽天,禾苗损伤殆尽。
2.《偃师县志》
1941年(民国三十年)
是年,旱灾严重,夏秋几乎绝收,灾民纷纷向陕甘逃荒。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
春夏大旱,二麦歉收。7月,蝗灾、风灾,粮食收获仅1~2成,人多以树皮、草根、观音土、雁屎充饥。灾民19万,外逃及死者不计其数。这次灾荒为60年间所罕见。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
灾荒持续,是岁仍大饥。
3.《孟津县志》
1941年(民国三十年)
9月,全县遭蝗灾。白鹤西河涧蝗虫落地厚有尺余。禾苗被食,受灾很重。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
春,普遭饥荒,贫家以观音土、树皮代食。有的卖儿卖女,不少人家背井离乡,逃荒陕西。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
春,大旱,灾民逃荒陕西。
4.《新安县志》
1941年(民国三十年)
是年,大旱,新安为河南重灾县之一。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
入春持续大旱,夏旱尤烈。6月又遭蝗灾,夏秋两季基本绝收。民众以树皮、草根充饥,逃荒要饭、卖儿卖女者更不可胜数。仅据今城西街一个居民组统计,当年逃荒到陕西黄龙山的即有50余人,有10余人饿死异乡。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
入春,已连续3年干旱,灾民外出逃荒者络绎不绝。夏,飞蝗成灾。蝗虫自黄泛区以东掠河而起,过新安时,铺天盖地,嗡嗡有声,群集于树上,树枝被压断;落田间,庄稼转瞬被食殆尽。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
7月,飞蝗成灾,由东而西蔓延全县,大片秋苗受灾绝收。
5.《伊川县志》
1941年(民国三十年)
春夏少雨,庄稼薄收。7月,蝗虫自东飞来,秋苗被毁。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
大旱,饿殍遍野。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
5月,蝗虫从东飞来,吃光麦叶咬掉穗,夏半收。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
春旱。
6.《宜阳县志》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
6月,飞蝗由东飞来,遮天蔽日,落地一层。成片的谷子、玉米被吃光(各种豆类尚存),收成大减。
是年,伊、洛河涨大水两次。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
夏,飞蝗铺天盖地,树枝被压断,谷苗被吃光。蝗虫集中地带有2尺厚。以后连续两年发生蝗灾。
7.《汝阳县志》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
春,灾荒严重,椿树、北楼村饥民300余人夜袭嵩县大地主牛贵宗,抄获粮食1500公斤。
7月,飞蝗东来,铺天盖地,秋禾尽光。
8月10日,山洪暴发,汝河流量达每秒7750立方米,两岸土地被冲,房屋倒塌,城南关两处村落被冲毁,紫逻口外晾尸72具。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
7月,蝗蝻丛生,初如群蚁。及长,色黄出翅,结群飞去,秋禾被噬一空。
8.《嵩县志》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
春季,风旱为灾,春苗大半枯死,夏秋缺雨歉收。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
蝗虫东来,将伊河两岸未收小麦和早秋作物吃光。
8月中旬,大雨连绵10余日,汝河暴发洪水,沿河村庄农田受灾严重,冲毁房屋千余间、土地千余亩,死120人。沙岗村惨遭洪水吞没,村民39人无一幸免。
10月,水灾之后蝗虫为害。已吐缨成穗的玉米,顷刻被噬毁。
同年,县设粥场281处,就餐灾民达1.38万人。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
秋,飞蝗蔽日,所到之处,树枝被压断,谷类尽毁。
9.《洛宁县志》
1941年(民国三十年)
秋禾旱坏。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
是年大旱,夏粮绝收,秋禾枯死,为光绪三年之后第三个大旱年。饥民食尽榆皮野菜,仍有人饿死。美国运来救济麸皮、豆皮、衣物。官绅从中渔利,有的让灾民吃1斤麸皮还1斤小麦。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
7月,飞蝗东来,遮天蔽日,秋禾全被吃光。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
9月,飞蝗再起,禾毁过半,竹木遭殃。
10.《栾川县志》
1941年(民国三十年)
9月26日,酷霜,玉米枯死,收成减半。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
是年大旱,麦秋绝收,饥民以榆皮、草叶充腹,逃荒饿死者无算。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
春,灾荒严重,豫东饥民结队来栾川逃荒,道路拥塞。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
夏至秋,蝗虫遍地,秋禾无存。粮价飞涨,一丈五尺土布(5公尺)换谷一升(2.5公斤)。
11.《西工区志》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
春,旱灾继续,灾情严重,收成大减。人多以树皮充饥,灾民相继逃往陕西,路弃尸体,无人掩埋。
12.《老城区志》
1941年(民国三十年)
是年,河南大旱,又有蝗灾,灾民沿陇海路西逃径陕西,火车站和南关为灾民集聚点,南关贴廓巷设立有“难民收容所”,负责接待路过灾民。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
旱情继续发展,秋又遭水灾,蝗虫遮天,庄稼绝收,洛阳城乡饿殍载道,路弃尸体,无人掩埋。
13.《瀍河回族区志》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
河南大旱,大批灾民沿陇海线向西逃荒,在洛阳停留。东关大街、龙泉沟和驾鸡沟都住满了灾民,洛阳车站(今洛阳东站)成了灾民聚集点和卖儿卖女的人市。当地灾民也纷纷向西逃荒,饿死灾民无人掩埋。
14.《郊区志》
1941年(民国三十年)
是年,河南大旱,灾民沿陇海铁路西逃,沿途树皮被食尽,饿殍载道。秋,蝗虫又起,遮天蔽日,禾苗尽光,人们深受水、旱、蝗、汤(恩伯)之苦。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
6月,旱风成灾,二麦减收。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
春,继续大旱,灾情更加严重,人多以树皮充饥。灾民相继西逃。
3月,始降甘霖,萎禾开始返青。
8月,暴雨成灾,伊、洛河涨。大水过后,蝗虫蔽天,秋禾被蚕食殆尽。
15.《吉利区志》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
春、夏、秋连续大旱,并遭蝗灾,麦子大减收。秋苗旱枯,饿死者甚多。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
连遭旱蝗灾害。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
小蝗虫盖地一片,田野庄稼被吃光。两年秋禾颗粒未收,逃荒者和饿死者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