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越 (资料图片) |
|
核心提示
小时候的一场病,带给她终生的痛苦:听障。靠着看口型、摸喉咙的方式,她一点点学会了“说话”,并顺利地从小学一路读到了研究生。但是,现在她又住院了,因为耳朵再次出现了问题。
一针下去,她的双耳重度耳聋
27岁的周口女孩张越,现在是郑州大学美术系在校硕士研究生。这个靓丽的年轻女孩,一直是老师同学眼中的榜样,因为她把很多“不可能”都变成了现实。
张越出生于周口淮阳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都是一般的上班族。小时候的她,天真活泼、乖巧懂事,给父母带去了无尽欢乐。但是,6岁时,张越生了一场大病,高烧不止,父母带她去看病,打了一针庆大霉素。这一针,让她的美好人生从此充满了波折——药物导致她双耳重度耳聋。
“那时感觉天都塌了,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张越的母亲张云英现在回想起来,仍泣不成声。
看妈妈的口型、摸喉咙学说话
随着张越一天天长大,一个问题出现了:上学。每天,眼巴巴地看着同龄的小伙伴成群结队、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上学放学,张越眼中充满了渴望和无奈。
这一幕,父母都看在了眼中,他们决定送张越上学。“不让孩子上学,最后她就废了。”张云英说,身为护士的她,开始教女儿说话。因为女儿听不见,张云英只能从最低级的教起,先教女儿读拼音,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教。因为听不见,张云英就让女儿盯着她的口型看,用手摸她的喉咙,感受轻微的震动。然后她让女儿摸着自己的喉咙,来模仿刚才的动作。
上课时,因为听不见老师的声音,张越只能盯着黑板,看老师的板书,哪个地方看不懂,就瞅一眼同桌的笔记。张云英则借来老师的讲义,背会了,回家后再教给张越。女儿哪个地方不懂,张云英再问老师。经历了高考,张越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郑州大学艺术设计专业。
“我们是学美术的,对英语要求不高,班里没几个人过英语四级,但她却过了,你想想,英语四级听力的分值占了快一半,其他题要做得多好才能补上听力的分啊。”张越研究生班的同学陈晨说。
在校期间,张越多次获得国家和学校的奖学金。
植入的人工耳蜗出现了问题
2010年7月,张越本科毕业,开始找工作。但她的特殊情况,让她屡屡碰壁。这种挫折感,让她下定决心,要把耳朵治好。但植入一个好的耳蜗,需要一二十万元,对一个工薪家庭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压力。
在张越准备考研时,沈阳弘鼎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阳弘鼎康)征集“爱益声人工耳蜗”志愿者,她就报了名。经过筛选、体检,2011年7月29日,张越在北京一家医院做了手术,植入了人工耳蜗。
今年10月14日,人工耳蜗的电极线露出来了,张越开始发烧、耳朵里流脓,经诊断,她已鼓膜穿孔,若不及时医治,可能引发脑膜炎而危及生命。
“医生说要把人工耳蜗取出来。”张越在给家人的短信中说,“但同时要植入一个新的人工耳蜗,不然的话,以后再也没有机会植入了。”
张家人说,沈阳弘鼎康同意承担手术费用,但坚持要植入该公司的产品,但张家人不愿意,他们不相信该公司耳蜗的质量,想植入一个进口耳蜗。
在进口耳蜗的费用该谁承担上,双方产生了分歧。目前,双方仍未达成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