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日前,西南财经大学发布报告,称2010年中国家庭的基尼系数为0.61,城镇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0.56,农村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0.6。数据显示出中国无论是从全国、城镇还是农村来看,贫富差距都过大。报告结论称:“当前中国的家庭收入差距巨大,世所少见。”(12月10日《京华时报》)
谈收入公平,不能不提及基尼系数。这个小小的比值,源自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是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数值越大,说明贫富差距越悬殊。
从某种意义上说,基尼系数既是民众生存感受的一种真实反馈,更是顶层设计亟待考量的民生数值。
1978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317,自2000年开始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2004年超过了0.465。很多年前,无解释、无征兆,国家统计局就不再公布国内基尼系数。
于是随后出现两种吊诡的现象:
一方面是民间对基尼系数的研究如火如荼,譬如中国社科院一份报告称,2006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96。2010年,新华社两名研究员更判断我国的基尼系数实际上已超过0.5。及至眼下,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给出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家庭的基尼系数为0.61。
另一方面,否认中国社会存在贫富差距严重的现象,早在2008年就成为社会领域的一大焦点,担纲人物包括经济学界专家张五常、政界名人刘吉等。而敏感的官方基尼系数,一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虽然我们无法揣测职能部门是否在掩耳盗铃,但有两点是肯定的:
第一,在收入分配改革箭在弦上、方案呼之不出的当下,公布真实的中国基尼系数,不仅是公众满足知情权的基本诉求,更是为制度设计把脉的重要参考数据。
第二,在“仇富”屡屡成为社会心理归因的语境下,在民间版基尼系数“小道飞扬”的背景下,官版数据权威而出,也是稳固社会心态、肃清流言的前提。
基尼系数能不能衡量中国的经济格局,这固然值得商榷——但在“公平”成为越来越迫切的公共议题的时候,规避相关数据,恐怕只会落下讳疾忌医的嫌疑。
给一个实打实的基尼系数,当然好过全民猜谜,也算终结了“有传闻无真相”的现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