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继续介绍吴佩孚从巅峰跌落谷底的经过。
直奉大战开始后,直系军队王怀庆指挥的第二军溃不成军。1924年10月12日,吴佩孚亲往山海关督战,也未能挽回败局,只得退守秦皇岛,急调援兵。
吴佩孚率大军激战之时,因不满吴佩孚排除异己的直系第三军总司令冯玉祥,突然带领他在后方的3万人马从热河撤军,并与直系将领胡景翼、孙岳密谋倒戈,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曹锟,推翻直系中央政权。吴佩孚率领的直系军队节节败退,他不得不率残兵乘船逃跑,风光一时的直系自此转入颓势。
在冯玉祥看来,自信、自傲的吴佩孚自调兵遣将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埋下了失败的祸根。冯玉祥在回忆录中讲述了一段吴佩孚在北京“讨逆军”总司令部的有趣故事:“四照堂四面都是玻璃窗,电灯明如白昼,厅中置一长条桌,挨挨挤挤,坐了60多人。大家坐了许久,才听到有人大声地报告:‘总司令出来啦!’吴佩孚摇摇摆摆地走到堂中。且看他那副打扮:下面穿着一条白色裤子,上身穿的是紫色绸子的夹袄,外披一件黑色坎肩,胸口敞着,纽子也不扣,嘴里吸着一根纸烟。他走到座上,盘腿在椅子上坐下,斜身靠住条桌,那种坐法,宛似一位懒散的乡下大姑娘。吴口授命令,念到中间,电灯忽然灭了,半晌才复亮。王怀庆(直军第二军司令)和我坐在一处,附在我耳朵根低声笑道:‘不吉!不吉!这是不吉之兆!’我笑而不言。这样重大的事,办得如此轻率儿戏,吴之鲁莽灭裂,往往似此!”(《我的生活》第399页)
实际上,吴佩孚早就和冯玉祥结下了梁子。早在黎元洪复职后,黎提出要废除督军和裁撤军队,吴佩孚虽积极执行,但他废的督军和裁撤的军队都是他看不顺眼的,其中就有冯玉祥的河南督军。
冯玉祥的军队在北洋军中纪律最好,是北洋群雄中的后起之秀,吴佩孚因此颇有戒心,便裁撤他的河南督军,内调为陆军检阅使。从此吴佩孚与冯玉祥貌合神离。吴佩孚50大寿时,冯玉祥曾送一坛清水。当时正是吴佩孚权力鼎盛之时,虽然吴佩孚在京沪两地报纸刊登了《谢入洛宾客启》,但到洛阳为他祝寿的还是有几百人,连溥仪也派出其“摄政王”前来祝贺。冯玉祥竟然派人给吴送来了一坛清水作为寿礼,使吴佩孚十分难堪。
吴佩孚当时恼羞成怒,多亏有人出面打圆场,劝吴佩孚不要动怒,将这一坛清水硬跟《庄子》联系起来,说它代表君子之交淡如水,另外寓意吴佩孚高雅纯净,官清如水。吴佩孚懂得这个典故,借机下了台阶:“好,还是焕章(冯玉祥字焕章)深知我也!”
实际上,冯玉祥对吴佩孚一直怀恨在心,只不过迫于吴佩孚的虎威和时机不成熟没有动作。第二次直奉战争的关键时刻,冯玉祥兵变,吴佩孚遭受了致命打击。
悲痛之极,吴佩孚致信冯玉祥:“……与足下袍泽数年,以心相印,今被暗算夫复何言!昔乐毅云:‘君子绝交,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佩为亡人,亦曾受教于君子,惟不明心迹,是以不免耿耿耳。吴佩孚泣启十一月十七日。”
第二次直奉战争兵败,吴大帅从巅峰跌落谷底。11月,吴佩孚率残部两千余人败走天津,沿途除受到阎锡山、冯玉祥及奉军的追击外,还被沿途军阀拒绝入境。吴佩孚不得不南下上海,然后北上。好不容易回到了洛阳,此时的吴佩孚几乎成了光杆司令。
(摘自《洛阳这百年》 紫城 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