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13版:洛阳·城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新洛阳报》八本出版物“回家”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2 年 12 月 13 日 星期    【打印】  
《新洛阳报》八本出版物“回家”
过去农民多数不识字,用文字解释“犁”啊、“葱”啊,他们也看不懂,《绘图庄稼杂字》就教他们科学种地
《绘图庄稼杂字》封面
    □记者 杨玉梅 程奇/文 见习记者 李渊博/图

    核心提示

    这是一本浅显易懂的农民读本,即使不识字的农民,也能熟练背诵这些四字一句、朗朗上口的“种地曲儿”,通过口传心授,传播种地方法。

    对从事科普工作的人来说,这本书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20世纪30年代“科学下嫁”运动的优秀读本,也是一代知识分子为“科学强国”呕心沥血奉献的结晶。

    新中国成立前夕,《新洛阳报》发行的《绘图庄稼杂字》,就是这样一本让今人肃然起敬的读本。

    1 农闲时,这本书教农民认字、学文化

    朱晓杰捐赠的《绘图庄稼杂字》,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土棉纸印刷,只有25页。像过去常见的“小人书”一样,页面上方是手绘图画,下方则是竖排的文字。四字一句,合辙押韵,朗朗上口。

    这本书只是注明由《新洛阳报》发行,没有印刷的时间。但从《新洛阳报》存在的时间即1948年4月至1949年8月判断,其印刷时间应在新中国成立前夕。

    封面上是一位农民坐在地头,靠着锄头看书的场景。封面上的注释写明这本书“冬学民校夜校自修适用”。

    书名里的“庄稼”人人都懂,可啥叫“杂字”呢?

    杂字,是古代启蒙的识字读本,汇辑各类常用字,编成押韵的语句,以便初学者记诵。语言学家及语文教育家张志公曾进行考证,杂字起源很早,大致与南北朝时期的《千字文》相近,至宋代已非常流行。杂字曾与《百家姓》并提为“村书”,是农村基本的识字课本,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明清时期流传的杂字书种类已非常多。

    封面注释中的“冬学”为何意?

    冬学,是指旧时农闲时为农民举办的季节性学校。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抗日根据地,每年都举办大规模的冬学运动,教农民识字,组织农民进行政治、文化学习。

    从该书内容来看,《绘图庄稼杂字》上有“反攻日寇,到鸭绿江。失地收复,全国安康。争取胜利,需要力量”的字句,可见该书的写作年代应该在抗战后期。

    解放战争时期,很多新解放区仍延续冬学运动,大办民校、夜校,进行农村扫盲。

    我市文史专家赵跟喜说:“新中国成立前,农村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为了教农村人识字,更好地发展农业生产,解放区的妇救会、农救会等举办了很多扫盲的农民培训班、夜校、民校、冬学、识字班等。冬学一般十一月底开学,来年春耕前结束,这一段时间是农闲时段。这本书可是当时农民识字的重要工具,是他们的初级读物。”

    2 从拾粪谈起,“大俗”之中藏“大雅”

    “七十二行,庄稼为强。一籽下地,万颗入仓”……《绘图庄稼杂字》其实是一本农村科普读物,就是在教农民“看图识字”的同时讲解“种地经”。

    过去的农民多数不识字,用文字解释“犁”啊、“葱”啊,他们也看不懂,因此这本书用的是最直白易懂的方法——图画。内容从生产计划,到男耕女织、拉土垒墙、植树造林、春种秋收,再到五谷入仓、送交公粮,中间还穿插园中蔬菜、农具家什等。翻开这本书,就像展开了一幅昔日农耕生活的全景图。

    人们或许感到奇怪:当时的农民尽管大字识不了几个,但大多是种地的“老把式”。该怎么种地,他们还需要别人教?

    细读这本书,您会发现:编撰这本书的人,不但熟悉种地,而且熟悉科学种田,努力把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教给农民。

    这本书,从“拾粪”“积肥”谈起。第3页上栏的插图,画着一个人正蹲在茅房里大便,茅房外面还有一个人正在用铁锨把散落在地上的粪便收集到一块,图画下面对应写着“拾粪”和“茅厕”两个词,一目了然,就是您不认识字,也能看明白。

    下栏的文字则通俗易懂,读起来像唱曲儿一样。“一堆粪土,贵重如金。天天垫圈,人人拾粪。建立厕所,屎尿积存。各种骨头,烧焦磨粉。烂草柴灰,路土污尘。墙皮炕土,沤粪都行。田地施肥,增加收成。”

    “土地翻松,吸水力强。秋雨冬雪,水分保藏。草叶埋下,沤肥地壮。虫子冻死,虫害可防。春耕省土,土绵苗旺。秋翻地好,应该提倡……”农村“老把式”用这些科学方法种地,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用词精准、言简意赅,是该书的另一特点。比如“种棉花”,该书只用了2页纸4幅图128个字,就把种棉花的全过程解释得一清二楚。

    3 “科学下嫁”,值得尊敬的科普运动

    《绘图庄稼杂字》教种地这么专业,其作者是不是精于种地的老农民?

    说出来,您可能会诧异。这本书的作者董纯才(1905~1990)是湖北大冶人,先后就读于南方大学、国民大学和光华大学教育系,是中国著名教育家、翻译家,也是中国科普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1938年入党,1939年任陕甘宁边区师范学校副校长,1942年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国民教育科副科长,1952年起担任新中国的教育部副部长、党组书记,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过卓越的贡献。

    他为什么会写这本农民启蒙读本?

    要探讨这个话题,就要谈到20世纪30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发起的“科学下嫁”运动。

    1930年,陶行知认真考察了日本,发现日本尤其注意科学的普及教育。陶行知大胆地提出,来一个“科学下嫁”运动,把科学从“象牙塔”中解放出来。“我们要做相反的工作,要使做工种田的人、拾垃圾的孩子、烧饭的老太婆,都能享受现代科学知识,要把科学变得像阳光、空气一样普遍,人人都能享受,这需要来一个‘科学下嫁’运动。”陶行知说。

    如果说陶行知是“科学下嫁”运动的旗手,那么董纯才就是该运动的具体实践者。

    1931年,陶行知、董纯才一起筹划,成立自然科学园,全面启动了“科学下嫁”运动。自然科学园存在期间,编写出版发行100种《儿童科学丛书》,开展儿童科普教育。1932年,“科学下嫁”运动的规模和影响逐步扩大,董纯才开始大量编写农民知识课本。1937年参加革命后,董纯才继续编写了很多农民识字、科学课本。

    相关链接

    《新洛阳报》与洛阳日报报业集团

    1948年4月9日,伴随着洛阳解放的硝烟,《洛阳日报》的前身《新洛阳报》创刊,这是我国较早创刊的地市党委机关报之一、河南省第一家地方党委机关报。

    1949年8月,因为要支援新解放区,《新洛阳报》停刊。

    1955年1月,洛阳被确定为“一五”计划重点建设城市,《新洛阳报》更名《洛阳日报》后复刊。

    国家三年困难和十年动乱期间,《洛阳日报》又两次停刊。

    1964年12月,毛泽东主席亲笔为《洛阳日报》题写报头,并沿用至今。

    1981年1月1日,《洛阳日报》再度复刊后,出版发行至今。

    2009年12月,洛阳日报报业集团揭牌成立,成为河南报业的第二个“集团军”。

    如今,洛阳日报报业集团拥有《洛阳日报》《洛阳晚报》《洛阳商报》《洛阳广播电视报》《洛阳手机报》和洛阳网、河图网、太平洋门户网等“五报三网”及十余家经营实体。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洛阳社区热帖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

≡ 河洛文苑 ≡

≡ 馋猫大本营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