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关注孩子的情绪感受,帮助孩子提高情绪自察能力,家长应具备三个层面的基本功。
意识层面:随时随地观察孩子的情绪状态
这一点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特别是当家长正忙着要上班,急着给孩子补习功课,或是希望早点就寝时,孩子的不开心或者烦恼很容易被忽略。家长可以准备一个小小的情绪笔记本,通过记录孩子的情绪变化,提高自己对孩子情绪的关注度,教孩子明察秋毫,孩子才能提高情绪自察能力。
态度层面:用欢迎的态度面对孩子的情绪挑战
有些家长即便是注意到孩子闹情绪,也可能不是嗤之以鼻,就是强势打压。其结果就是,孩子学会了轻视、压抑或是放任情感。专家建议,不论孩子是号啕大哭,还是跺脚生气,甚至和家长顶撞,我们首先想到的应该都是:“孩子需要我的时刻到了,这正是我帮孩子提高情绪自察能力的好机会,教得越多,今后孩子就会做得越好。”希望每个家长都能用欢迎的态度面对孩子的情绪挑战。
技能层面:以科学方法开发孩子的情绪自察能力
情绪映照:
像照镜子一样帮助孩子体察自己的主观感受,并准确地表达出来。家长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而是把自己看到和理解到的反馈给孩子,例如:“我看到你不想说话,我猜你可能有点难过吧?给我说说你的感觉好吗?”这样,孩子既通过家长的眼睛看到了自己的情绪状态,同时也得到了自我表达的机会。
理解接纳孩子的情绪:
让孩子了解到,一切情绪都是可以接纳的,这是他们培养情感自察能力的前提。如果家长认为孩子“你不该害怕”,或者“你怎么可以嫉妒妹妹”,孩子很可能会压制“不好”的情绪,失去了学习应对情绪的机会。
所以家长要肯定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感受背后的需要(例如需要安全感和父母的关注),再进一步帮助他们调整行为。家长可以跟孩子讲讲自己小时候类似的情绪体验,例如“记得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很怕黑”,让孩子感到安心,学会坦然面对情绪。
习惯使用“我感到……因为……(发生了什么)”句式:
这个简单清晰的句式可以帮助语言能力不强的幼儿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引导他们理清感受与自身的关系。例如:“我感到很生气,因为妈妈说话不算数。”
利用好“故事时间”:
在讲故事时尝试和孩子讨论各个角色的情绪感受,或者让孩子从图画中的表情猜测他们遇到了什么事情,发生了什么样的情绪变化,然后转移到孩子自身:“你有没有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呢?” 这尤其适用于不愿意讨论自己的感受、不善于表达情绪的孩子。
(摘自《亲子情商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