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9版:洛阳·城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今日冬至,数九寒天开始了
温暖冬衣送民工兄弟
图说新闻
图说新闻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2 年 12 月 21 日 星期    【打印】  
今日冬至,数九寒天开始了
受一股强冷空气影响,明天我市将迎大风降温天气
    □记者 杨凤轩 寇玺 通讯员 郭铭博

    核心提示

    昨日傍晚,迟到了大半天的雪花终于飘下。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随着一股强冷空气的到来,数九寒天的严冬时节也来临了。昨日,记者从市气象台获悉,今天白天到夜间,我市全区阴天转多云,气温-4℃~3℃,西北风3级左右;22日,受强冷空气影响,我市将有4级~5级的西北风;23日、24日凌晨,最低气温降至-8℃左右,山区最低气温-10℃左右。

    冬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俗称“冬节”“长至节”等。冬至在天文学和气象学上都占有重要的一席。

    据天文专家介绍,冬至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此时太阳黄经270度。这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夜晚最长,因此又称为“日短至”。冬至与夏至一样是阴阳转折时期,阴极而生阳。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

    现代天文学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对于我市而言,还是依据气候学上的入冬标准较为适宜,即连续5日平均气温低于10℃,其中的第一天则算入冬日。我市今年于11月4日入冬。

    市气象台工作人员称,冬至节气前后,一般会有强冷空气造访,今年冬至后的第一场强冷空气将于明日造访我市,并带来大风降温天气。

    冬至到,饺子香

    冬至过节的习俗源于汉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在《清嘉录》上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

    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这天官府要举行名为“贺冬”的祝贺仪式并例行放假,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中医认为,因为“气始于冬至”,所以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食用高钙食品。

    在北方,每年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这种习俗,相传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有一年冬至,张仲景看到许多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弟子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将羊肉和一些驱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每人两只“娇耳”和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肉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便学着“娇耳”的样子,在冬至包饺子吃。于是,“冬吃饺子夏吃面,又不咳嗽又不喘”“交九吃水饺,冻不掉耳朵和手脚”等谚语便流行起来。

    数九寒天 ,看古人如何风雅“熬冬”

    冬至一到,便进入老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天。古人根据对寒冷的感觉以及物候现象创作了“九九歌”。在我国流行较广的“九九歌”为:“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数九寒天里,人们格外盼望春天的到来,想了很多方法来“消寒”, 常见的消寒方式有“画九”、“写九”和创作“九体联”。

    在古代,“画九”是闺中女眷的最爱,她们在冬至前,以墨着绢画白梅花1枝,共有白梅81朵,从冬至起,每天梳妆时用胭脂将一朵白梅染成红色,待到白梅红遍时,“九九寒天”便结束了。明代《帝京景物略》载:“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写九”消寒,则始于清代道光初年。道光皇帝亲书“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双钩空心字,每个字都是九画(繁体),让大臣们逐日描红填写一画。“写九”传到民间后,文字逐渐多样化,总之一句九字,每字繁体九画,如“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雁南飞柳芽茂便是春”这类文句,人们称之为“九九消寒句”。

    “九体联”则在“写九”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即对联每联九个字,每个字也是九画,从冬至开始,每天书写或描红填写上下联字各一笔。经典的九体联有“故城秋荒屏栏树枯荣,庭院春幽挟苍草重茵”“屋后流泉幽咽洽香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等。

    冬至到,数九寒天开始了,今年,您不妨学学古人,进行一次风雅的“熬冬”。

    相关链接

    今年冬至早一天 系正常历法演变所致

    □新华社记者 周润健

    细心的公众不难发现,往年的冬至大多在12月22日,为何今年的冬至却提前了一天呢?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虞志球介绍,太阳在黄道上运动,一个回归年即365.2422天,运行一周是一个大圆圈(360度),天文上将它分为24等分,全年就是24个节气,反映着地球上寒来暑往的季节变化。

    因为一个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天,所以每个节气在公历年中的时间段平均约为15.25天,其起始日期大体上也是固定的。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并不均匀,而且历年的长度也不同,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因此节气的具体时间就会有微小的变化。

    虞志球表示,对于同一个节气,每年都要比前一年滞后约6小时或5小时,遇到闰年则要在此基础上提前24小时。这样,在日期上的反映是,同一个节气在平年与前一年保持不变或滞后1天,在闰年与前一年保持不变或提前1天。这样一来,同一个节气的起始点就有3个不同的公历日期。

    以冬至为例,就有12月21日、12月22日和12月23日这三种情况。据统计,1841年至2100年这260年中,这三种情况出现的次数分别是75次、168次和17次。

    “可见冬至日在12月21日,并不是极个别情况,也不具有某种特殊含义,系正常历法演变,谈不上什么神秘,正常得很。”虞志球说。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洛阳社区热帖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

≡ 河洛文苑 ≡

≡ 馋猫大本营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