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从新闻学来看,2012年的“茅台”火得令人侧目:先是忽明忽暗的“国际奢侈品”攀亲大戏,接着是两会上反问公众“公务接待不喝茅台喝什么”,再接着强调“民族身份”、平民享受,更往下就是轰轰烈烈的“塑化剂疑云”——这边安全悬疑还未拨云见日,那边就有傲慢的惊人言辞:18日召开的全国经销商联谊会上,茅台总经理刘自力说,茅台是上流社会的首选品牌,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坚挺茅台价格。(12月20日《东方早报》)
一瓶酒定价一千还是两千,敞开供应还是饥饿销售,都是生产经营者的自由,多说无益。然而,所谓“上流社会首选”的说法,还是不出意料地深深刺痛了公众的心。
理解这个逻辑,不能不说到几个背景。
关于茅台的历史,公众很容易就想起贵州茅台酒厂集团名誉董事长季克良的一番话:“我一直的主张都是要让老百姓喝得起茅台酒。”而“国酒茅台”的意思,显然给人以宏大而亲民的联想。谈文化、讲历史的时候,与“下流社会”休戚相关,飙价格、玩品位的时候,只“上流社会”可供攀附——这种分裂,令人瞠目。
中国本就是一个缺乏贵族传统的社会,更谈不上有所谓“上流社会”的说法。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3.13倍。该数据是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和社科文献出版社刚刚联合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透露的。在此背景下奢谈“上流社会”,是在0.61的基尼系数上制造新的断裂感与失衡感吗?
有网友调侃,“纵使上流社会的身子,也不过喝塑化剂的命”。这话即便有些许“羡慕嫉妒恨”的意味,也道尽了一个尴尬的现实:一个事关民众食品安全的企业,在举国关注的质量问题上顾左右而言他甚至请来专家狂言“人类戒毒能力无比强大”,此般嘴脸,怕是真正的“上流社会”也要与其撇清干系。
再好的白酒,喝多了也有损健康,何况,中国高端白酒的彪悍业绩一直未曾洗脱公务埋单的嫌疑。
其实,即便不谈什么上流社会,商品价格高低也从来不是“入流”与否的度量衡:鸦片毒品,价高利厚,终是奢侈之物;低成本的爱心,举手之劳,却也高贵不俗。一杯白酒,不管是倒进琥珀杯还是穿肠胃,从来只会往下流,又何来“上流”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