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到处能看到塑料制品。可是在50年前,我们对塑料却一无所知。
20世纪50年代末,我正在上小学,其中有一篇课文是介绍苏联人民的生活,说苏联人民的日常用品大多数是用塑料制成的。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塑料一词。
可是,到底什么是塑料,我一点儿也不清楚,也没见过。语文老师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先生,他也没见过塑料,可课还得讲下去,于是,他从字面上来解释:“塑者,可雕可刻也。”我们小学生不懂古文,接着他又形象地给我们介绍:“塑,就像你们平时玩‘泥炮’那样,是一种想怎么捏就怎么捏的东西。塑料就是这么一种材料。”
“泥炮”是我们小时候玩的一种竞技类玩具,那时很贫穷,我们只能就地取材,用泥巴做玩具,将泥巴捏成笔筒或碗口形状,然后用力朝地上一摔,由于口朝下,加上空气挤压,只听砰的一声,“泥炮”的底儿被摔出个洞。在一起玩的伙伴要用自己的泥巴去补这个洞,接着由他来做“泥炮”,再打响,由你去补洞,如此,交错摔炮、补洞,直到对方无泥可补,就算你赢了。因为我们常玩,所以很懂要领和规则。
那天,老先生对塑料的如此忽悠,使我小小的心灵多了一个等号,塑料大致相当“泥炮”。
又过了八九年,1965年我到武汉出差,在汉口百货大楼第一次看到褐色的塑料鞋,那是鞋帮与鞋底连在一起的鞋子,我花5元钱购了一双,相当我一个月1/5的工资。但我非常高兴,因为我第一次明白什么是塑料,终于解开了多年的困惑。
回到单位,大家拿着这双塑料鞋子传来传去地看,我的心像吃蜜一样甜。
几十年过去了,我现在想起这事儿还觉得很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