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缘晚报《教育周刊》,是5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高考前夕,《教育周刊》主任刘保军约请省内专家,发起组织高三作文备考讲座,我带领学生有幸前去聆听,收获多多。
作为晚报的忠实读者,我对《教育周刊》更是情有独钟,每期刊发的所有内容,我都力争在第一时间认真研读,并有选择地印发推荐给孩子和所教的学生阅读。通过《教育大讲堂》,我领略了市内乃至省内不同教育阶段专家学者的风采;借助教育发展联盟,我及时吸纳了我市中小学许多知名校长的教育新理念;阅读《教与学》,我时刻关注着高效课堂的动态,师生互动的妙招……
情系校园热土,引领教学,服务家长,一直是《教育周刊》的办刊宗旨。中考、高考是记者、编辑们倾注心血最多的领域,时常走在高考的最前沿,捕捉招生、命题、备考、志愿和录取的最新信息,为师生、家长提供最快捷最贴心的服务。漫步洛阳街头,随便问及一些学生、家长,大概都能对《教育周刊》说上一二。
数年来,借助《教育周刊》这个平台,我的《诗歌鉴赏题:规范作答有技巧》等文章和接受采访的文章走到了学生的面前。我连续几年参加河南省高考语文阅卷工作,阅卷工作一结束,我的阅卷感受和见闻都通过记者的生花之笔很快与读者见面。
记得2008年全国高考作文围绕汶川地震这一突发重大事件命题,评卷后,我从《教育周刊》上编选了《动情最是五月天》等数篇满分作文与准高三学生共赏,学生们反响极为强烈。
值得欣慰的是,在我的带动和熏陶下,读中学的女儿对《教育周刊》也表现出少有的兴趣。每一期,骨干教师的教法学法总结,同龄人的优秀作文和新家教的一些文章,都成为她必读的篇章,并且还就一些新的家教理念及方法与我探讨、争辩。
教育是一项与心灵对话的事业,良知与激情同等重要。《教育周刊》是洛阳教育工作者的“娘家”。因此,我由衷地道一声:“谢谢《教育周刊》给了我们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