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涂山 |
| 山顶庙宇碑碣 |
|
洛阳四面环山,自古有“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称。更难得的是,在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中,许多名山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被打上了独特的文化印记,这种现象十分有趣。为此,本栏目特推出“洛阳名山文化”系列,与您一起到部分名山“探幽览胜”,来一次纸上的“冬日之旅”。
中国最古老的情歌只有短短一句,就是“候人兮猗(yī)”,相传为涂山氏女思念夫君大禹时所作。大禹入赘涂山氏后不久即到远方治水,妻子在涂山之阳等他归来,唱出此句。
这个涂山就是三涂山,古称三塗山,位于今嵩县城南的伊水之畔。大禹在此治理水患并召开“涂山之会”,为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周武王营建洛邑时,曾对周公说:“吾将因有夏之居,南望过于三涂,北瞻望于有岳。”《左传》则称:“四岳、三涂……九州之险也。”
“三涂雾雨”为嵩县八景之一。如今山上还保存着数通古碑,记载了这座历史名山的辉煌与沧桑。
禹治伊水到涂山
三涂山不难找。如果你从洛阳新区出发,过龙门山后沿洛栾快速通道到嵩县城南,就会看到两山夹峙,伊水中流,这个当地人称崖口的地方,就是大名鼎鼎的三涂山了。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伊水篇》中对此也有记述:“伊水又出陆浑县之西南……历崖口山峡也,翼崖深高,壁立若阙,崖上有坞,伊水经其下,历峡北流,即古三涂山也。”
这个“古三涂山”又称涂山。相传舜时派鲧(gǔn)治水,结果他堵来堵去,使得大地一片汪洋。舜一怒之下把鲧杀了,让鲧的儿子大禹继续治水。大禹吸取父亲的教训,采用了疏导的办法。在治理伊河水患时,他先“打开龙门口,放出五洋江”,接着又凿开陆浑口,把这一带变成了良田。再向南走是三涂山,大禹在这里继续率众人凿石开山,要打开伊河上第三个缺口。当地的涂山氏女每天为大禹送饭、洗衣,两人渐渐产生了爱情,遂结为夫妻,并生了儿子启。
当时还是母系氏族社会,因此大禹是入赘涂山氏。年过三十的他对妻子非常满意,称其为“女娇”,并得到了妻子族人的大力支持。
伊河水患治好后,大禹得到了天下人的拥戴。他决定在涂山召开大会,总结治理伊河的经验,部署下一步工作。各路诸侯对大禹十分尊敬,急忙赶来参加。据《左传》记载,当时“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可也有人怠慢,比如防风氏首领就迟到了,结果当场被诛杀。
“涂山之会”确立了大禹的天下盟主地位。《史记》称“夏之兴也以涂山”,可以说,这次大会就是夏王朝建立的前奏。
之后,大禹又离家到很远的地方治水,多年没有回来。涂山氏女思念丈夫,在涂山之阳唱出了我国最古老的情歌,就是《吕氏春秋·音初篇》中所记载的“候人兮猗”。除掉“兮”和“猗”这两个语气助词,这情歌实际只有“候人”两个字,实在是够短了。
后来,涂山氏简称为涂氏,涂山也被公认为是涂姓发源地之一。
何事供奉义应侯
三涂山不算高,看上去也就百余米,但山势颇为险峻。我在北边找到一条新开的土路,汽车盘旋而上,约行1公里才到山顶。山顶开阔平坦,建有庙宇数间,还有几通古碑立在庙前。
与守庙人董喜彬打过招呼后,我上前细看碑文,发现其中多处提到“义应侯”三字。如一通清同治年间的碑上,称“三塗山有一义应侯庙,考之断碣,宋开平三年立。后庆历中……又祷雨辄应,遂祀之”;有的碑上还有“赐义应侯庙额”字样。
当地老年人说,三涂山所在地为瑶北坡村崖口自然村,属何村乡,此乡原名三涂乡。现在嵩县城区已到这里,崖口自然村又称瑶北坡居委会七组。三涂山上这些古碑,都是崖口自然村的魏换廷收集保护的。
中午,我与魏换廷取得了联系。61岁的他聊起义应侯庙的来历时说,它应当与李密有关。李密本是瓦岗军首领,后来降唐,被封为邢国公,还娶了李渊的表妹独孤氏。可夫妻二人不睦,李密杀妻后叛唐自立,被追兵用毒箭射死在三涂山附近,王伯当背他一程,也受毒侵而死,至今这一带还流传着“射死李密,毒死王伯当”的说法。这个义应侯庙就是当地百姓为李密建的。
根据碑文记载,关于义应侯庙还有说法:宋仁宗庆历年间,天下大旱。皇帝派人到三涂山祈雨,十分灵验,便封此山为义应侯,并在山上建庙纪念。
宋神宗熙宁年间,又改义应侯为熙宁侯。如今山上还有熙宁年间圣旨碑,碑文残缺,但能看到多处“敕命”“特封”字样。
亦真亦幻木门庙
在嵩县县城打听三涂山,人们可能问你:“要找的是崖口吧?”到了崖口自然村再问,村民会告诉你:“村后边这一带都叫三涂山,你要找的是不是木门庙岭?”
魏换廷说,我们所登上的三涂山,确实是当地人所说的木门庙岭。山上的几通古碑中,不乏重修“木门神庙”的记载,可见这木门庙也是大有来历的。
“这庙最早为纪念大禹而建,后因年久失修而坍塌。唐初建李密庙时,木工祖师鲁班显圣了,他把工匠们用剩下的边角料拢在一起,做了一个图案精美的木门,安上正合适。后来有盗贼在伊河放筏,将这个门偷走了,别人再做的门怎么也安不上去,后来干脆不要门,这座庙被称为没门庙,时间一长又成了‘木门庙’,流传至今。”魏换廷说,鲁班显圣的事虽然听上去比较离奇,但历代皇帝对这个庙都挺重视,如宋神宗熙宁年间敕封木门神庙,元大德皇帝再次御封,清朝也多次重修。
此外,山上的广生圣母殿过去也很辉煌。庙前一通清乾隆年间的重修碑记中说:“乾隆四十一年春,予客居于三塗山下书斋,适有谒予者问其来意……广生圣母殿固远近之所瞻拜者也,创建不知始于何时……”此殿历时久远,经过多次重修,如今已难睹昔日辉煌。
站在三涂山上向东南方向眺望,峰峦起伏,伊河似练,岚气暗生,静美如画。“三涂雾雨”被称为嵩县八景之一,看来真是名不虚传。下山后,我又经洛栾快速通道来到伊河岸边。魏换廷指着两山夹峙的地方说,这就是大禹治水时所开伊河三缺口之一,“当时他率众劈开老龙岭,显出蛤蟆崖,形成三涂山。河对岸的山头就叫老龙岭。”
这里地势确实险要。据说周武王当初想营建洛邑,又有些犹豫。他到这里考察后终于决定下来,对周公说:“吾将因有夏之居,南望过于三涂,北瞻望于有岳。”《左传》则称:“四岳、三涂……九州之险也。”
《左传》记载:“晋伐陆浑,请事于三涂。”即晋国讨伐陆浑之戎时,首先到三涂山进行祭祀,以求能打胜仗,可见这座山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分量。只是多少帝王将相来了又去,如今只留下数通古碑,讲述着它昔日的荣光。不过,我觉得它最大的荣光并不在这里,而在那首中国最古老的情歌,短短的四个字:候人兮猗。
候人兮猗,伊水流淌。我仿佛看到,多少年来,涂山氏女还在等着夫君大禹归来,就在涂山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