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绘图
雅琦 | |
□新华社南京1月3日专电(记者
蒋芳)
出门看星运指数、考试穿幸运颜色衣服、交友找速配星座……对于很多时下的年轻人而言,星座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日,扬州大学开展的“十二星座教学”课在广受学生欢迎的同时,却引发争议:这种按星座设置授课内容的教学方式是因材施教,还是媚俗胡闹?
因“星”施教引关注
“真没想到,和全部与自己同一个星座的同学一起上课,心里感觉莫名地高兴。”扬州大学大一学生许雪婷说。而让她莫名高兴的这堂课,是该校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自去年10月起新推出的“十二星座教学”课。
这门因“星”施教的课将学生分为12个星座,根据流行的星座性格特点介绍打造不同内容的讲座。比如针对天蝎座人思想深刻,眼光敏锐的特点,推出有关生物科学领域十大未解之谜的讲座,参加者是清一色的天蝎座学生;针对金牛座人沉稳认真的性格特点,推出的则是有关基因工程实验操作的课堂讲解,来上课的学生也全是金牛座的。
十二星座教学法负责人、该院科技创新协会会长许水余告诉记者,之所以会以这种方式组织讲座,是因为现在大学必修课的逃课现象都很严重,有时费尽心血组织的活动参加者总是寥寥。“我是学生干部也是90后的一员,我知道现在这代大学生思想开放,更喜欢流行事物,因此老师们应该找到适合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许水余说。
正如策划者们的预料,课程一推出就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不少90后学子表示,不仅课程有意思很新鲜,还能认识同星座的朋友。该院大三学生庄国昌告诉记者,身边的不少同学都去听了这些讲座。由于是同一星座的,说的又是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因此课堂气氛非常好,互动很频繁。
“有人相信星座也有人不信,我也知道这种因‘星’施教的方式可能听起来不那么科学。但首先,我们不是教星座的课,只是按照星座区分学生,教授的内容还是正常的社科学课程。而且事实证明,学生们很喜欢这样的方式,来听讲座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效果达到了,这才是关键。”许水余说。
大学不应助推伪科学
虽然学生很喜欢,但对于十二星座教学法的质疑声却不少。很多人认为,星座这种东西自娱自乐还是可以的,但搬上课堂就不靠谱了。教育专家则认为,因材施教是科学的教学方法,但因“星”施教是否科学必须打上一个问号。因为截至目前,没有科学研究能够证明星座学具有科学性,以出生日期定义人的性格更是无稽之谈。
南京大学学生王涵说,星座这种东西自己玩玩还是可以的,要搬上讲台就感觉有点“忽悠”了。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专家殷飞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能有所得,还是可以尝试的。但问题是这种尝试,必须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否则就是哗众取宠。这种不够严谨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教育心理学学者戈立说,从心理学角度看,年轻人对于星座的兴趣其实是他们寻找自我、试图确定自我同一性的一种尝试,就像偶像崇拜一样。这种特定时期的心理诉求是非常正常的。“但是热衷和迷信之间,往往只有一步之遥。作为大学这种机构,显然不应当充当促使学生更加相信星座等伪科学的助推者。”
切勿心血来“潮”设课程
中南大学开设的“名侦探柯南与化学探秘”公选课受到热捧;厦门大学的“爬树课”成了舆论焦点;四川大学的教授徒手劈砖解释科学原理;南京理工大学的老师则干脆把AK-47步枪带进了课堂……除此之外,风水课、恋爱课、生死课,现在又多了星座课。大学课堂究竟为何屡现“潮”课?
有关专家认为,填鸭式的教育,培养不出创造型人才;被动性的学习,只能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并摧残其身心健康。“因此,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对施教内容进行引申、拓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授知识与学生互动紧密结合起来,做到真正的‘寓教于乐’。从这一点看,中国高校的‘潮’课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人力资源管理师宋章玮说。
但也有专家认为,高校毕竟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一门新课设置与否,不是外面流行什么就开什么课,而必须经过严格缜密的论证,切忌心血来潮一哄而上。仅靠“拍脑袋”拍出来的“潮课”,即使开出来喧嚣一时,流行风向一转就会“死得很快”。
殷飞认为,大学课堂需要“潮”课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这种“潮”与创新也不是心血来潮、没有底线的,所有的创新都必须基于科学,比如南京理工大学用AK-47讲的是自动武器构造,中南大学用名侦探柯南的故事讲的还是化学原理。潮课再“潮”,也不能不讲科学。
相关新闻
武汉7个家庭选择“桃花源”式教育
□新华社记者 廖君 李劲峰
远离城市的喧嚣繁华,逃离升学和考试的压力。近日,武汉7对父母放弃城市的优质教育,在乡下找了一所废弃的小学,自己教孩子诵读经典、练习书法。
孩子们的“桃花源”?
这处“世外桃源”在武汉市黄陂木兰山脚下的一所废弃小学。两层教学楼的一楼被改建成各家的宿舍,每家一个带卫生间的单间,房里摆有高低床和书桌;二楼则是孩子们的学习场所。幼儿活动室里,装有一大片木板搭成的榻榻米,榻榻米上,有两块棉纱搭成的帷帐。
据介绍,这些都是家长们自己锯木刨平打磨后铺的,而帷帐则是妈妈们用植物染料手工染的色。活动室里摆放的玩具中,看不到塑料玩具,更没有小汽车、变形金刚或芭比娃娃,全是家长们的手工作品,比如用木头、竹子制的积木和用布手工缝制的娃娃。
家长给孩子们安排的生活很规律。早晨7点半起床,吃过家长们轮流做的早饭后,孩子们齐坐在蒲团上,由家长引领着诵读四书五经等经典。据称这是孩子们每天最重要的一堂课。读完经书,年龄大的孩子会有数学、书法、英语等课程,全由家长授课。3岁以下孩子的主要任务则是玩。
家长说,孩子们没有考试,但也有任务,就是跟家长一起刷墙、布置教室、填埋垃圾、浇水种菜等,大点的孩子要自己手洗简单的衣物。“我们认为,让孩子跟父母在一起劳动、读书,就是最好的教育。孩子们可以在自然中学习,从模仿父母中学习。”
据了解,7个家庭的家长多数都受过高等教育,在此陪伴孩子的多为母亲,父亲则在城市赚钱养家。这些家庭的家长有的经营企业,有的是教师出身,也有个别家长是“海归”。
公共教育欠缺了什么?
教育界人士说,尽管当前我国的应试教育屡遭社会各界的批评和指责,但不可否认,其教育体制是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形成的,而且担任教学任务的老师,都是具有深厚的基本知识储备。家长直接教孩子,孩子能否接受?家长的教学能力是否胜任?
现行的“应试教育”模式,弊端就是忽略了健全人格的培育,造成了对孩子童心和人格的压抑。不过,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冯桂林认为,这种尝试具有风险性,孩子年纪小,可以暂时听从父母的安排,但他们不可能永远当“隐士”,“桃花源”里出来的孩子能不能与社会生活成功“对接”,还需要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