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现代社会发达的交通工具,拉近了城市之间的距离,也拉“长”了人们的双腿。越来越多的人为了生计穿梭在城市之间。有些人虽然没有离开居住的城市,但工作和应酬占去了很多时间。可曾有人想到那些被留在家中的孩子对亲情的渴盼?今天,本刊用三个版面(D01~D03)的篇幅关注这部分儿童,并与家长、教育专家共同探讨如何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给予他们更多关爱,敬请关注。
1月1日,本刊6版刊登了一篇题为《妈妈,您知道吗》的作文,小作者是一名初一学生,她通过文字表达的对母爱的渴求、对父母陪伴的渴望,让我们禁不住热泪盈眶。
小作者的要求并不高,她希望爸爸妈妈能早点回家,陪她一起吃晚饭……
女儿说——钱代替不了母爱
《教育周刊》编辑部的同志们不止一次地设想,元旦期间,小作者和妈妈相见时的感人场面。可是,5日的采访多少让我们有点失望。小作者说,妈妈实在太忙了,元旦期间,妈妈就回来了一个晚上。她是夜里12点到家的,到家时自己已经睡着了。第二天,妈妈陪自己吃了一顿早饭,没说几句话,就又急匆匆地离开了。在家时间太短,妈妈也没来得及看自己写的作文。
“我没有别的要求,我就是希望能和妈妈聊聊天,哪怕只是一起静静地坐一会儿也行。”小作者说,“可是就连这点小小的要求,都成了奢望。”
“我的零花钱很多,姥姥也非常疼我,可是钱代替不了母爱,姥姥也代替不了妈妈。”小作者对妈妈的陪伴充满了渴望。
妈妈说——我真的是太忙了
5日晚上,记者电话联系上了小作者的妈妈韩女士,韩女士正在杭州忙碌着。当我们把小作者内心的渴望说给她听时,电话那端的她既难过又无奈地表示:“工作性质决定我和丈夫需要经常到全国各地出差,没有时间陪孩子,这几天,连电话都没顾上打。”
“孩子写作文是咋回事?”韩女士感到纳闷。
当记者表示要把作文内容念给韩女士听时,韩女士说:“哦,不用了,我等会儿还要开会。”
“那你对孩子有没有愧疚感呢?你什么时候能有空陪陪孩子呢?”听到记者的追问,韩女士说:“等春节吧,到那时再抽空陪陪孩子。”
专家说——缺少陪伴的孩子缺乏安全感
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小巫在《接纳孩子》一书中写道:“父母长时间、高质量的陪伴能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小巫的说法得到了一线教师的认可。他们发现,那些经常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有稳固的安全感,他们往往表现得很自信,不怕犯错误,不怕失败,乐于分享与合作,不怕有不同意见,不会刻意奉承他人。
而那些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安全感往往缺失,他们要么过度怯懦,要么胆大妄为;要么过度黏人,要么过度独立。他们不敢参与竞争,不能接受失败,不愿接受不同意见……
适度的安全感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的基础。父母努力挣钱是为了孩子,可是如果因为挣钱而不陪伴孩子,让孩子成为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的话,是不是有点得不偿失呢?就像小作者所说的那样,钱替代不了父母的陪伴和爱。
家长只要用心 陪伴孩子并不难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让很多父母都忙于工作,缺少时间陪伴孩子。但是,老城区坛角小学教师司晓慧认为,只要家长用心,陪伴孩子并不难。比如,通过书信或小字条与孩子交流,或者通过QQ与孩子聊天,或者每天抽出5分钟时间给孩子打一个电话。
老城区坛角小学副校长侯香玲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非常需要父母的陪伴与关心的。大量事实证明,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大多性格孤僻、胆小怕事、学习成绩差,成为问题少年的概率较大。
作为父母,除了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外,更要用足够的时间来陪伴他。孩子成长的过程像一个玻璃球,摔碎了就很难再复原。孩子的童年无法重来,父母千万不要因为忙碌,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全部交给学校或保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角色无法替代。在这里,记者呼吁所有的家长:爱孩子,就多陪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