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阎崇年 (资料图片) 著名清史专家阎崇年《大故宫》三部曲已全部完成。从1月3日起,在央视《百家讲坛》连播24天。央视十套《百家讲坛》节目播出时间为:首播每天中午12:45,当日23:50重播。 |
|
中国农耕文化重视节令饮食,宫廷亦不例外。宫里重视过节,除了三大节(元旦、中秋、万寿)之外,一年四季,不同节令,宫廷都有不同的过节饮食习惯。
元旦 明宫正月初一,五更起床,饮椒柏酒,吃水点心,就是饺子。饺子里包着钱,图个吉利。明宫还吃“百事大吉盒”,把柿饼、荔枝、桂圆、栗子、红枣等装在一个盒里大家共食,分享吉祥。后来北京过年吃“杂拌儿”,有人认为就是由此而来的。
元宵节 宋朝以来就有在元宵夜吃煮浮圆子的习俗,所以上元节又称元宵节。明宫自正月初九起要逛灯市买灯,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的制法是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上水,在用糯米磨成的细面上滚成,与现在的元宵相似。清宫在正月十五前后,帝后、妃嫔等在晚膳中都有“元宵一品”,乾隆帝在南巡路上也是如此。
二月二 明宫各宫门撤出所设之彩妆(门神),各家吃油炸黍面枣糕或吃黍子煎饼,名曰“薰虫”。
清明节 坤宁宫后院及东西六宫,“皆安秋千一架”。烙春饼、吃寒食。民间吃香椿芽拌面和柳叶拌豆腐。
四月四 牡丹盛开过后,即设席赏芍药花。初八即用苇叶包糯米,长可三四寸,阔一寸,味道与粽子相同。月内还尝樱桃,为本年诸果新味之始。吃笋鸡和白煮猪肉。又用各样精肥肉、姜、葱、蒜,搓如豆粒大小,拌于饭里,以大莴笋叶裹食之,名曰“包儿饭”。四月末,取新麦穗煮熟,剥去芒壳,磨成细条食之,名曰“碾转儿”,为尝本年五谷新味之始。
端午节 明宫端午时,饮朱砂、雄黄、菖蒲酒,吃粽子和加蒜过水面。夏至后伏日,戴草麻子叶,吃“长命菜”,即马齿苋。清宫五月初一到初五,帝后、妃嫔等用膳时都有粽子,并用粽子供神祭祖。
三伏日 明宫每年六月初六吃过水面,初伏、中伏、末伏日,也吃过水面。吃银苗菜,即藕之新嫩根。初伏造曲,以白面用绿豆黄加料和成晒之。末伏前立秋吃莲蓬、藕。
中秋节 明宫自八月初一起,即有卖月饼者,加以西瓜、藕,互相馈送。西苑也采藕。到中秋节,供月饼、瓜果,待月亮上升,焚香之后,大肆饮啖,有时彻夜始散宴席。中秋蟹肥,用蒲包蒸熟,大家五六成群,攒坐共食,嬉嬉笑笑,自揭脐盖,细细挑剔,蘸醋蒜以佐酒。或剔蟹胸骨,八路完整如蝴蝶式者,以为最巧。食毕,饮苏叶汤。另有大石榴、大玛瑙葡萄,此时剪下,封存缸内,可存到正月,尚鲜甜可口。
重阳节 明宫自九月初一起,吃花糕。初九为重阳节,皇帝到万岁山或兔儿山登高,吃迎霜麻辣兔,喝菊花酒。是月还要吃龙眼、喝牛奶等。
腊八节 明清宫廷自十二月初一起,便吃灌肠、油渣卤煮猪头、烩羊头、火碟铁脚小雀加鸡子、清蒸牛乳白、酒糟蚶、糟蟹、醋熘鲤鱼等,钦赏腊八杂果粥。初八吃腊八粥,用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举家皆食,亦互相馈赠。清宫腊八粥用料为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薏仁米、菱角米等,外加桃仁、杏仁、瓜子仁、花生仁、榛仁、松子、莲子、栗子八样等。
中国农耕文化,重视二十四节气,每个农历节日,都有不同的文化含义。
皇帝虽能享受天下美味,但饮食结构不科学,缺乏节制,缺乏平衡,这是帝王多短寿的一大原因。
(摘自阎崇年著《大故宫3》 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