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连日来,本报百姓一线通66778866几成“公交热线”,截至昨日19时共有1423名市民打来电话,诉说对公交跑上“快车道”的期盼。(见本报今日A10版、昨日A08~A10版报道)
上班眼看要迟到,劳顿一天盼回家,公交车“千呼万唤过不来”……经历过这些就不难理解,晚报话公交的话题一出万千人关注。
当不同的个体诉求汇集成上千个急切的来电,我们再次看到大家对公交的期待是如此之大。这是最贴近生活的刚性需求:私车买不起,打的有点儿贵,公交车太不可或缺了。
乘公交难,是中国“城市病”的集体征候,解决问题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洛阳今年还要增加数百辆公交车,但城市在扩大,路在变长,人在增加,新车增量跑不过需求膨胀。
落实公交优先政策、增加供给总量的同时,我们也可考虑配备双层公交增大容量,科学调度发挥每辆公交车的最大功效等。
同时,对公共交通领域实施松绑,打破一家公交企业的垄断,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做大公共交通的蛋糕。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众多市民的诉求,指向的是并不完善的公交线路、车辆调配等问题。也许不尽合理,但让这些诉求有处落脚并以此为基础改善工作,有必要。
变化是必须的,我们期待变化能与呼声达到最大限度的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