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介绍了于右任与洛阳碑刻墓志的关系,本期讲述张钫与千唐志斋藏石的故事。
六、张钫与千唐志斋藏石
张钫(1886-1966),字伯英,号友石山人,洛阳新安县人。青年时期,张钫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辛亥革命时期任陕西起义军东路军都督。民国成立后,他任陕西陆军第二师师长。20世纪30年代,张钫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路军总指挥,并一度担任河南省建设厅厅长、河南省代理主席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张钫在川西策划起义,是一位具有爱国思想的开明人士。
新中国成立后,张钫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86年6月,在张钫诞辰100周年之际,其子女将其骨灰归葬于新安县铁门镇“千唐志斋”故园。
张钫身为军人而能文,关注碑碣经年而不辍。1934年在洛阳创建河洛图书馆时,他将各处断碑残碣以及存古阁旧藏石刻尽移置其间,使一批文物得以保存下来。
当时,人们争相购买、收藏北魏墓志,却将大量唐墓志石弃置于田间地头,有的被用来砌墙垒台,有的把字磨掉刻写新志,以致损失严重。
张钫的新安同乡王广庆早年随张钫在陕西从军反清,后留学日本,回国后从教,曾任河南大学校长,研究国学,颇有建树,对河洛出土古物尤为关注。王广庆认为,墓志的史料价值很高,应当收集保存。1931年春季,在王广庆的说服下,张钫开始大量搜集已经挖出来的墓志,并将其运到铁门老家镶嵌在窑洞内,并由他命名、请章太炎题匾曰“千唐志斋”。
20世纪20年代,张钫在家乡铁门镇西北隅购地百亩,营建山水房舍,广植奇花异木,历时两年。康有为来访时题曰“蛰庐”。1932年至1935年,张钫在此花园内建造了一座具有豫西地方特色的砖砌窑院,将收集的墓志分排整齐地嵌在15孔窑洞、3个天井和1道走廊的里外墙壁上,章太炎的题字也镶砌在廊外墙醒目处。
新中国成立后,千唐志斋由政府收管,1986年设千唐志斋管理所,后更名为千唐志斋博物馆,1963年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3年6月,张钫编《千石斋藏石目录》出版。关于印书的缘由,他说:“原为千唐志斋藏石目录,继因历代石均集,改今名。旧目续编,印而未行,又三续。今按纪元自唐起(唐前明后另编)至明止,汇编为一册。”编者不以藏石斋为书名,且裁去占藏石比重很小的唐前、明后部分,除自述缘由外,该编著录藏志1492件。
张钫收藏墓志以唐代的为主,早于唐代的极少。张钫同于右任之友谊始于1918年,同奉孙中山先生之命入陕领导陕西靖国军,共同艰苦奋斗四五年之久,以后的政治关系多受于的影响,不管天南地北,人各一方,总是消息互通,共策前进。于右任善书,喜爱北碑书艺,好收藏北魏、隋代墓志。二人后来相约,凡见魏志归于,唐志属张。故虽然邙山出土唐志极多而于氏仅藏唐宫人志35件;出土魏隋墓志甚少,在张氏斋中仅各藏2件而已。
铁门藏的唐墓志是全国数量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张钫先生保存有大批国家文物,功劳巨大。
(摘自《洛阳这百年》 紫城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