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日前播发的“新华调查”《羽绒服里有多少不能说的秘密?》,其中提到羽绒服装中人为添加绒丝(俗称“飞丝”)成为行业普遍做法。中国羽绒工业协会回应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2012年开始实施的羽绒服装新国标存在漏洞。
根据2012年2月开始实施的羽绒服装新国标,含绒量由绒子含量和绒丝含量组成。所谓绒丝,新国标定义为“从绒子或毛片根部脱落下来的单根绒丝”。新国标规定,最高的95%含绒量,绒子含量需≥85.5%;最低的50%含绒量,绒子含量需≥45%,其余可以是绒丝。记者发现,对于绒丝的比例,新国标没有设定上限。
中国羽绒工业协会理事长姚小蔓认为,羽绒服装新国标存在漏洞。“目前,国际标准及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标准中关于含绒量的概念,都是指绒子含量,即‘飞丝’不算绒。而我国现行的羽绒服标准,‘飞丝’算绒,属于‘高标低配’,如90%含绒量虽然很好听,但实际上,绒子含量可能只有81%,其余部分用‘飞丝’找齐。”姚小蔓说。
还有部分业内人士认为,新国标没有规定“飞丝”上限也是造成其泛滥的原因之一。“按照现行国标,一件羽绒服‘飞丝’的含量可以在10%以上,甚至最多可以达到55%,这就不太合理。”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羽绒服商家表示。
记者调查中也发现,由于“飞丝”便宜,而且手感较好,有一些不法企业完全用“飞丝”作为羽绒制品的填充料,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行业专家认为,“飞丝”的保暖性一般,容易钻毛,而且如果水洗不干净,还会细菌超标,影响健康。
“完善标准,堵住漏洞,与国际接轨,是羽绒服行业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姚小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