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岁的盲人王俊川坐在电脑前反复练习着打字,与众不同的是,他每敲一下键盘,电脑都会读出声音。身旁一沓沓写在废报纸上的盲文是他学打字用的“教科书”。
王俊川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襄垣鼓书的传承人,他学电脑是想把自己掌握的书目传承下去。“用盲文写既慢,明眼人又看不懂,所以我就想把它写在电脑里。”
襄垣鼓书是宋金元时期的“鼓儿词”说唱传统与当地流行的“柳调”合流发展而成的,在清朝中期日趋成熟。在太行山襄垣地区,由盲艺人传承的鼓书曾广泛参与到婚丧嫁娶、满月、庙会、暖房等活动中。它板式齐全,唱腔优美,透着浓郁的乡土气息,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998年,中国音乐家协会采风团观看了襄垣鼓书演出后,著名作曲家娄生茂先生称其为“中国的摇滚乐”。
20世纪80年代以前,看襄垣鼓书表演在当地是一种非常流行的娱乐方式,从事襄垣鼓书表演也是不少盲艺人养家糊口的金饭碗。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一些新的娱乐方式的出现,听书的人越来越少,襄垣鼓书面临传承危机。
据介绍,襄垣鼓书曲艺队现有32人,其中28人是残疾人,大家分组,轮流下乡演出,一年能演出300多场。但观众主要是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这些盲艺人也基本上靠每月300元的“低保”过日子。
为了把鼓书传承下去,王俊川学习了盲文,写下了几十本的书目。同时,山西省襄垣县文化馆还专门录了像,每天在电视上播放2次,来宣传这项艺术。
“鼓书里有大哲学呢,《罗成算卦》《烈女传》等,在嬉笑怒骂中诠释了人生真谛。”王俊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