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春运一票难求时,“拼车”似乎提供了一条节约成本、缓解公共运力又低碳环保的返乡之路。然而,有关方面提醒,在缺少相关立法的现实中,“拼车”的安全隐患不能忽视。
几天前,一群浙大学生自掏腰包建立了一个公益性质的“拼车”网——龟途网。记者在这个建成仅一周的网上看到,注册的人数已有2000多人,可见其火爆。
尽管大学生自称建网站纯粹是为了解决部分人回家难的问题,但法律人士表示,“拼车”回家行为应认定为普通民事合伙关系,各方最好能签订协议,明确责任,以免产生法律纠纷。
安全问题首当其冲。如果途中出了车祸怎么办?记者发现,由于搭车很多是自发行为,一般很少有人会提供或者主动购买保险。若是路遇车祸,人身受到伤害,很可能只能责任自负。而如果不加鉴别,盲目搭车,遇到“黑心司机”,甚至还存在被抢劫、敲诈等风险。
有关部门表示,一般私家车的驾驶人不具备专门的道路旅客从业资格证。在面对复杂天气和路况、应对突发事件以及应急维修方面,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的驾驶人对自身能力定位往往不准确,随便让别人搭车,存在安全隐患。
“拼车”收费也存在争议。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有偿“拼车”有非法营运的“嫌疑”。看其是否违法,还要针对个案进行甄别。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虽然“春运拼车”存在诸多问题,但若通过法规或者政策加以规范,则能发挥良好的作用,对春运等特殊时期起到补充运力的作用。记者发现,国际上很多城市都允许市民“拼车”。据报道,欧美等发达国家就有相关的政策法规支持和保护“拼车”行为。有专家建议,面对出行难、返乡难,立法部门不妨给“拼车”一张“身份证”,让“拼车”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