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12版:洛阳·县域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耍赖不领判决书?如今有法来送达
想学这门手艺 我可以免费教
不辞辛劳寻族源 还原家族迁移史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3 年 1 月 25 日 星期    【打印】  
▲“54年,72本凡人日记”连载
不辞辛劳寻族源 还原家族迁移史
□记者 邓超 实习生 刘晓宇 通讯员 王晓丹
    “2009年3月14日,晴。上午坐车到巩义搭车,第一站过黄河先到温县,后搭汽车到焦作,又搭火车到山西长治,明天去洪洞……”写这篇日记时,石应有已72岁。

    如此马不停蹄四处奔波,老人是想弄清一件事儿:他们石家是从哪儿来的?这篇日记写后一年多,一本《石氏家谱》完稿出版。石应有将本村石氏数百年十几辈的渊源承续,捋得清清楚楚。石氏族源的变迁也是明初偃师地区姓族大迁徙的真实写照。

    千里寻迹

    退休后回到偃师市山化镇石家庄村的石应有,粗茶淡饭,亲身耕作,生活极其简单。可有一事让他每每想起就寝食难安:在石家庄村,石姓是第一大姓,可石家从未编过一部完整的家谱,连自己的祖宗来自哪里、传了多少代都弄不清楚。

    “2009年2月5日,阴。续编家谱成了我的心愿……”此时已年过七旬的石应有,第二天召集全村的石姓村民,宣布了自己的计划。

    在之后的一年多里,石应有根据乡间的传说和零星的历史记载一路追踪,跑遍了河南、山西、陕西等地,行程上千公里。

    石应有查明,本村石氏之祖为西汉人石奋,他曾被汉景帝封为“万石君”。石奋之子后来迁居山西洪洞。明初,洪洞县石公在大移民中迁到偃师汤泉村,其后代石佐再迁至石家庄村。从石佐到石应有这一辈共传了18世。

    《石氏家谱》出版后,被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偃师档案馆等收藏。

    历史真相

    石家庄村的《石氏家谱》,实际上反映的是明朝初年山西洪洞移民潮的冰山一角。

    偃师当地文史学者高献中、王西明等人,对偃师地区姓族的迁徙历史作过多年研究。据他们介绍,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的近50年里,官方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共组织了18次移民。

    当时,身处中原腹地的偃师,因饱经战乱和各种天灾的蹂躏,人口凋敝。“奉旨”移民而来的人们,大批涌入偃师。他们建设了新的家园,也丰富了当地的姓族之林。

    高献中说,偃师现有姓氏530余个,以人数最多的前19个大姓进行分析,大概有超过35%是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来的,所以“要问老家在哪处,洪洞县里大槐树”这句话在偃师百姓中广泛流传。

    落叶归根

    “2010年6月27日,晴。高温,身子疲困,啥子也不想干,只有吟诗咏史没有断……”石应有每天的日记里,有一个内容铁定不变,那就是读书。

    不吸烟、不饮酒、不打牌的石应有,晚年生活非常丰富。他有3个书柜,塞得满满的都是史书。他还爱写诗,提笔成章的他,目前已写了1000多首诗。

    日记对他来说是什么?他在日记本里有独白:“日记,是我读书的乐园、笔耕的沃土、处世的珍藏、修身的利器。”

    如今的石应有,住的还20世纪70年代的盖板平房,破墙陋院,在农村都属于平均线以下。但老人的热心肠却多年未曾改变,只要乡亲们用得上,石应有就愿意帮忙。

    这就是乡间名人石应有和他的72本日记的故事。他的日记还在继续,他的精彩生活也在继续。

3上一篇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洛阳社区热帖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

≡ 河洛文苑 ≡

≡ 馋猫大本营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