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在建楼房旁的土堆有两层楼高,风起时“黄沙”漫天;工地上建筑垃圾、生活垃圾都未清理……市创模办对部分建筑工地的扬尘治理情况进行暗访,发现不少问题。(见本报今日A05版、26日A03版报道)
市创模办的暗访情况说明,我市治理扬尘的“硬杠杠”尚未带来众人预期的“硬成效”。
前不久,雾霾天气引发全国关注。“千里朦胧,万里尘飘,浓雾茫茫……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美女戴口罩!”网友改编的《沁园春·雾》,话语虽戏谑,但背后问题引人深思。
扬尘在空气污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已无须多言,在部分城市,扬尘对PM2.5的“贡献率”达到50%。
正因此,日前我市力推严防房建扬尘11项“硬指标”,从施工、运输、监管到处罚均有详细规定,不可谓不具体,也不可谓不严格。
问题是,一些施工单位依然我行我素,该围挡的不围挡,该硬化的不硬化,该清扫的不清扫,该覆盖的不覆盖。
说到底,他们还没有为扬尘付出应有的代价,而经济处罚对一些财大气粗者来说,或许又如九牛一毛。
城市要发展,百姓要住房,施工是少不了的,但市民更需要呼吸新鲜空气。既然硬指标已出炉,那就该让老百姓看到行动。
过了期限,一些问题单位如果未整改或整改不到位,那不好意思,该暂停招标资格的暂停资格,该清出建筑市场的清出市场。
当然,我们不妨也借鉴一下“最严交规”的经验,对施工单位实施扣分制,设置扣分限额,细化扣分措施。
对于扬尘者,一次扣几分甚至扣光分数,让他们时刻感受到“最后一根稻草”随时可能落在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