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秦蜜娃(右)的鼓励下,老寿星打起拍子唱起歌 |
|
□见习记者 牛鹏远 记者 邓超 实习生 刘晓宇 文/图
核心提示
伊川县鸣皋镇有位110岁的老太太,在20世纪40年代大饥荒时收养了一个孤儿,这个孤儿长大后成了远近闻名的孝子;如今,孝子在80岁高龄时去世,他的儿子儿媳接过了尽孝道的接力棒,将老太太伺候得舒舒服服。乡亲们都说,老太太现在的幸福生活,是70年前种下的善果……
110岁老寿星,说说笑笑唠家常
咱村有啥稀罕事?如果您到伊川县鸣皋镇韩洼村问这么一句,村民们都会回答:“俺村有位老寿星,110岁啦!”末了,他们肯定还要加一句:“孙子孙媳妇对老太太可孝顺!”
近日,我们来到这位老寿星家时,110岁的姜节老人正半躺在床上,津津有味地观看电视里的戏曲节目。
“来啦,坐坐坐!”见我们进屋,还未等人介绍,老太太就笑呵呵地拍着床边,示意我们坐下。
“你多大啦?跟爸妈一块儿住不?”老太太问记者,还自我介绍,“我属兔,农历十一月二十二生的……”
姜节的孙子张灵科说,老太太月初刚过了110岁生日,全家五代四五十号人都来祝寿,把老太太乐坏了。他说,老太太身体很好,思维清晰,从没生过大病,感冒发烧也很少有。
“70年前奶奶收养了俺爹”
“灵科两口子对俺四娘(姜节)可孝顺了。”姜节老人的侄子、73岁的张宝成说,提起这一家对老太太的孝顺,不光自家人,就连邻居都竖大拇指。
“70年前奶奶收养了俺爹,现在俺要好好孝敬她。”张灵科说,他的父亲张锁其实是老太太的养子。
3年前,张锁因病去世,享年80岁。为不触及姜节老人的丧子之痛,我们只好从张宝成那里了解情况。
张宝成说,1903年出生的姜节曾育有一子,但这个儿子十几岁时不幸因病夭折,她悲痛万分。不久,一对从外乡逃荒而来的母子到了韩洼村。此时,这对母子都已身患重病,奄奄一息,好心的姜节赶紧找来医生为他们医治。遗憾的是,孩子的命保住了,他的母亲离开了人世。
“孩子呀,你要是愿意,咱娘儿俩以后就相依为命吧。”孩子的哭声勾起了姜节的丧子之痛,她给这个孩子取名叫张锁。
节俭的张锁对母亲很大方
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张锁用一生的时间报答了姜节的养育之恩。
张灵科说,父亲张锁生前性格耿直,脾气火暴。但不管父亲在外如何发脾气,回家只要见到奶奶,就立刻心平气和,从没给过老太太脸色看。父亲节俭了一辈子,但对奶奶大方得很,赶集时遇到合适的衣服都要给奶奶捎一件,见着好吃的总要揣回来让奶奶尝一口。
张灵科的妻子秦蜜娃回忆,父亲生前每天早上都会把洗脸水端到奶奶床前,晚上给奶奶洗脚。
2009年9月,80岁的张锁被检查出晚期胃癌,为了不让姜节担心,他将姜节送到了宜阳县的亲戚家。不久,张锁病情恶化,弥留之际,他唯一放不下的就是母亲。
“我恐怕要走在你奶奶前头了,留下她一个人可咋办呀?”张锁忍着病痛挤出这句话。
“爹,你会好起来的。即使你走了,俺也会尽心照顾奶奶的。就算俺不行了,还有俺的俩娃子不是?”张灵科哽咽着回答。
“俺一定会把奶奶照顾到底”
“爹放心,俺一定会把奶奶照顾到底!”在父亲张锁的病榻前,张灵科两口子流泪承诺。
张锁走后的很长时间里,姜节都不知情,生活如常。
每天早上起床后,秦蜜娃先要烧上一壶水,倒掉老太太的夜壶,再伺候她起床,为她擦脸梳头。“早上沏一包奶粉,再打一个荷包蛋。”秦蜜娃说,中午他们一般吃软软的汤面条,老太太能吃多半碗。到了晚上,秦蜜娃会早早地插上电热毯,铺上两床厚棉被,等被窝暖和了她再伺候老太太洗脚上床。
秦蜜娃睡觉很轻,只要姜节半夜一有动静,她就会利索地起床伺候。姜节有一对三寸金莲,买不到合适的鞋子,秦蜜娃就请教村里的老人如何做小鞋,然后一针一线缝好给姜节穿。
张锁去世的消息最终还是被姜节知道了,她非常伤心,连着几天不吃不喝。为了宽慰老太太,更为了防止她出意外,秦蜜娃决定和姜节躺在一个被窝里睡觉。老太太嫌难受,非要撵她走,秦蜜娃就另抱一床被子挨着老太太睡。
常年在洛阳市区打工的张灵科半个月才能回家一次,每次回家,他都要给老太太带些水果饼干。平时给秦蜜娃打电话,他也要先问问老太太的身体咋样。
寿星心不老,喜欢唱民歌
坐在姜节老人一侧,我们看见她戴了3枚戒指,还涂着闪亮的指甲油,就连拐杖上也绑了两朵大红花。
“俺奶奶可爱干净漂亮了。”秦蜜娃说,每天早上,老太太都要穿戴整齐后才肯下床。吃饭时如果有饭菜掉在衣服上,她赶紧让人擦干净。
“俺婶子年轻时可漂亮啦。”76岁的村民刘欠说,年轻时的姜节不仅漂亮,还能做一手针线活,有一副热心肠。这家姑娘结婚做被子,那家媳妇生了娃娃做棉袄,只要言语一声,她再忙也会搭把手。
张宝成说,从他记事儿时就知道姜节能歌善舞,一副好嗓子让全村的媳妇都羡慕,现在还能唱民歌。在大家的邀请下,老太太亮起嗓子:“正月里,迎春花儿黄澄澄;五月里,大麦小麦都上场……”她边唱民歌,边用双手打着节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