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和巷百年老街里,百年石榴树倾诉着历史的沧桑 | |
核心提示
正月初一,阴天,寒风凛冽。满地的鞭炮碎屑,红艳艳的,好抢眼。
早上8点,记者走进老城丽景门瓮城。周围空无一人,偶尔探出一个头来,也只是放一挂鞭炮就回去了。
站在丽景门向东看去,街道上冷冷清清的,一望到底。
西大街周围有很多简陋的胡同,窄得很。别看这些胡同很多已经破旧不堪,路两旁随处可见塌成废墟的房屋,但有谁知道里面到底藏着多少故事……
|
王福信全家福 |
1 宫灯世家,破旧老屋难掩昔日辉煌
王福信今年85岁,住在老城区鼎新街,是老城王家宫灯的传人,也是洛阳现在唯一用传统方法制作宫灯的人。
洛阳宫灯历史悠久,创自东汉,盛于隋唐。相传汉光武帝建都洛阳后,于元宵佳节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后来,宫灯的制作技术逐渐从宫廷传出,流向民间,“宫灯”便由此而得名。
王家制作宫灯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王福信是王家的第五代传人。让王福信颇为自豪的是,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宫灯就出自他手。王福信全家现有的20多口人中,有十三四个还能在做宫灯时帮上忙,但真正能独立做灯的就没几个了。
王福信的一个孙子今年20多岁,在北京从事IT行业,他说:“小时候,一到过年,家家户户都要挂灯笼,孩子们就比谁家的灯笼挂得高。我家院子里有棵杨树,又高又大,那时候我就站在楼顶,拿着长竹竿把灯笼挂到树上去。”
他家院子呈竖长形,宽度也就两三米。院子一侧的墙塌了,被一条很长的绿绸巾遮起来,绸巾的另一侧是一个废墟。“旁边原来是邻居的房子,一次下雨,房子塌了,墙也倒了,也没再垒起来,我们就用布遮挡一下石头、树枝什么的。”王福信的孙子说。
“房子塌的时候里面有人吗?塌成这样,主人也不收拾收拾?”记者问。
“塌的时候没人。这房子已经好多年没人住,房主根本不管,就等着拆迁了。像这种坍塌的房子,老城多得是。”王福信说。
|
游客在老城拍照留念 |
2 正月初一,仍有不少游客逛老城
记者离开王家时,已是11点多,街道上渐渐有了人气,吹糖人的、卖烩菜的出摊了,人们也开始走街串巷,“过年好”“新年好”……拜年声、问候声响成一片。
虽是正月初一,但仍有不少游客来老城逛,他们拿着相机,兴奋地东瞧瞧、西看看。走着走着,记者的目光被一名妙龄少女所吸引,只见她身穿红黑色汉服,宽袍大袖,长发披肩。
正月初一,曼妙如花的汉服少女,走在古色古香的青石板街道上,巷子里的寒风拂动着她的衣袖,别有一番韵味。
|
吴素珍全家福 |
3 在解放军住过的老院子前拍张全家福
接着往前走,到了中和巷,我们来到了吴素珍老人的家。
吴素珍今年88岁了,是咱洛阳当年“拥军八姐妹”中的一位,也是现在唯一在世的。洛阳“拥军八姐妹”是一个自发组成的拥军群体,最早的拥军历史可追溯到1948年解放洛阳时期。
1948年,洛阳解放以后,吴素珍曾把房子腾出来给解放军住,她自己却住到附近的窑洞里。时过境迁,老房子在1998年就被推倒重建了。不过,新房子住了没多久,吴素珍就搬出去了,这房子就一直闲着。
为了在老院子前再拍一张全家福,家里人都赶了回来。当记者问起为什么不把闲置的房子租出去时,吴素珍的女儿说:“这房子我们肯定不会出租,俺妈有时候没事儿了,还想回来看看呢。”
“老城的胡同里有很多这种‘新房’。家人都搬出去后,‘新房’渐渐成了‘旧房’,也没啥保护价值,如果任其自生自灭,只能产生更多的‘危房’。”一名知情人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