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C03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洛阳城墙:卸了妆的古都背影(下)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3 年 2 月 19 日 星期    【打印】  
河洛春秋——洛阳历代城墙考
古之城池,皆有城墙。洛阳是帝都,更是古战场,战事一开,箭镞所至,城墙首当其冲。城墙屡建屡毁,处处写下沧桑;城楼垛口之间,有过多少既往。此篇介绍隋唐东都城的城墙。
洛阳城墙:卸了妆的古都背影(下)
□首席记者 孙钦良
    上一次,我们介绍了东周王城城墙和汉魏故城城墙;这一次,为大家介绍的是隋唐东都城城墙。

    今年春节期间,洛阳市民游园多与“隋唐”两字挂钩:有人去隋唐城遗址植物园逛庙会,有人去明堂、天堂参与隋唐文化周。这很令人高兴,说明我市复活隋唐东都城的进度加快了。

    按规划,我市将按“一区一轴”的布局来复活隋唐东都城,“一区”即隋唐城宫城区,包括应天门、明堂、天堂、太极殿、九洲池遗址及宫城城墙、城门遗址;“一轴”即隋唐洛阳城中轴线,包括定鼎门、天街、天津桥、天枢及南城墙——那么,隋唐东都城的城墙到底啥样呢?让我们先“读”为快!

    东都城的城墙,采用传统夯土板筑法建成

    隋唐东都城,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一直沿用至北宋末年,历时500多年。

    这座城,见证过封建社会高峰期的惊人繁华,书写过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的帝业丰功,弥漫过杨玄感、李密、安禄山点燃的烽燧硝烟,徜徉过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词踪诗迹。

    它的文化内涵是如此丰富,它的城市规模是如此恢弘,它主要由宫城、皇城、外郭城、东城、含嘉仓城、上阳宫、西苑、离宫等8部分组成,占地47平方公里。它中轴线(南北向)上的建筑,形象地演绎了天象,形成7公里长的“天街”,最南边是定鼎门,往北依次为天津桥、天枢、端门、应天门、乾元门、乾元殿、明堂、天堂、贞观殿、徽猷殿、玄武门、曜仪门、圆璧门、龙光门。

    这么漂亮的都城,咋建的?谁建的?首先得说隋炀帝。

    隋炀帝上台不久,就决定迁都洛阳。当时的洛阳留有一城,即汉魏故城(白马寺附近),宫殿毁损,惨淡荒芜。按说,把这座城修葺一下,也还是能够办公的。但隋炀帝有魄力,他不搞旧城改造,而是另辟新城,在汉魏故城之西十余里开辟新城,其区域规模和今天的洛阳相比,虽说小一些,但大致差不多。

    隋营东都的过程虽有史录,但不如今人写得活泛形象,刘俊虎在《漫话隋唐东都城》中这样描述:东都城的建设顺序是由内向外,最早开始的是宫城建设项目,工地上密密麻麻布满了从各兵府抽调来的兵士,有70万之众。筑城墙使用的是传统挖槽板筑法,挖槽就像今天的开挖地基,宫城城墙厚度是15米~20米,所以开挖的基槽至少要宽25米,有的地方一直挖至卵石层,然后铺上红土夯实,再在上面夯土筑墙,方法是先铺上一层厚约30厘米的黄土,用夯把这一层土砸实后,铺上一层再砸,同时两边用木板固定,城墙随夯土的增高而增高,夯到需要的城墙高度,撤去木板,城墙就筑好了。

    夯土城墙很有趣,往往是高度超不过宽度,若城墙有7米高,宽度就得14米以上。这样垒起的城墙,不至于向一侧倒下,即使遇到洪水或暴雨,也只能坍塌“坐倒”,不会突然“侧翻”伤及更多人。

    文物考古证明,距今六七千年前,原始社会已有战争,随之渐有筑城防御雏形。但从商周到汉魏,城墙均采用夯土板筑方式构建,也就是说都是土城墙。砖砌城墙出现得较晚,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后赵,石虎才将邺城的城墙外面用砖包砌,目的是防御敌人的进攻。此后,陆续出现了一些在夯土墙外砌砖的城池,但远未普及,即使到了唐朝,也只有江夏城和苏州城用砖砌,这两地的城墙土质松散,夯土经常坍塌,所以采用青砖加固——至于大规模地用砖砌城墙,那已经是明代的事情了。

    隋唐东都城的宫城有砖砌,外郭城没有砖砌

    大多数洛阳人推想,隋唐东都城尤其是唐代东都城的城墙,一定是青砖包砌、浑砖到顶巍然挺立的,因为当时国力十分雄厚,砖砌城墙应不在话下。

    多数洛阳人还以为,东都城也像其他古城一样,也是环城有一圈城墙。一围之内,市井繁华;一围之外,阡陌桃花。其实这些想法错了,当时的洛阳城有外郭城、宫城、皇城、东城等,各城都有城墙,城墙挨着城墙,其中外郭城也叫罗城,乃百官府邸和百姓居住区。城墙环城一周,周长55里,城门多达10个:北城墙上有安喜门、徽安门;南城墙上有3个门,中为建国门,唐改称定鼎门;东为长厦门;西为白虎门,唐改称厚载门——这就是说,现在的古城路东西一线大约为当时外郭城的南城墙一线。

    从定鼎门往北越过洛河,便是皇城,大致为长方形,皇帝子孙和公主府第以及百官府署都设在这里,也是文武百司的办公场所。它的四面也有城墙,其中北城墙与宫城的南城墙重叠。这等于告诉我们:宫城就在皇城的北侧。

    宫城又称“紫微宫”,唐初称洛阳宫,是皇帝议事殿阁和寝宫所在地,它位于整个东都城的西北角,地势最高,大致为长方形,具体范围:原洛阳玻璃厂大门以东,西关以西,中州路以北,陇海铁路线以南。其东城墙正好和现在老城的西城墙相合。宫城之内街道纵横,园林点缀,有明堂、天堂等重要建筑,四面城墙,四面开门,城墙宽度一般为15米~16米,西南隅最宽达20米。总之,当时的东都,到处是城墙。究竟哪些城墙包砌有青砖呢?

    《漫话隋唐东都城》中说:到了唐代,东都城的宫城、皇城、外郭城城墙全部用青砖包砌,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即便是唐代的长安,三重城墙也都是土质的立面,仅在城门外轮廓和城墙拐角处有少许青砖砌装。

    我市历史学者徐金星、考古专家朱亮说:根据考古发掘,仅发现隋唐东都城的宫城城墙有砖砌,皇城个别城角有砖砌,外郭城完全没有砖砌。

    至于现在复原的定鼎门,两侧都建有高7米的青砖城墙,不过是今人的“创作”,仅仅是为了好看而已——隋唐两代定鼎门两侧城墙都是土墙,因为这里属于外郭城墙系统。

    但就在去年,我市考古工作者在定鼎路北邙山南麓发现了4组唐代砖窑遗址,共计71座,其建材与唐洛阳宫城出土的同类器物相同。由此,我设想了当时砖窑的开工场景:为了满足宫城皇城用砖所需,邙山南麓到处是烧砖窑,烟囱昼夜冒烟,工人日夜劳作。城墙上下,夯歌不断;工地内外,民夫如蚁,热火朝天,场面宏大。难怪徐克在电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中,把神都洛阳城展现得那么恢弘,现在想一想,以当时之国力,在皇城、外郭城城墙上用砖,也是可以实现的。

    但这只是猜想而已,考古发现的隋唐东都城的城墙形制是:宫城砖砌,坚固华丽;皇城朴素,城角砖砌;外郭城完全土筑,比较简陋,只有门洞,没建城楼。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洛阳社区热帖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

≡ 河洛文苑 ≡

≡ 馋猫大本营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