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4版:河洛评谭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帮孩子“认全”亲戚
这功夫值得下
“115天假”,2013年能休几天
疏堵结合治黑车,咋样
微论撷英
奥数何时不“疯” 家长何时不“病”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3 年 2 月 20 日 星期    【打印】  
马寺钟声
帮孩子“认全”亲戚
这功夫值得下
□本报新闻观察员 洛谭
    【新闻背景】 过年串亲戚,你能正确称呼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吗?记者走访发现,不少年轻人不知道“母亲的叔叔”该咋称呼,拜年“叫人”时需求助“亲戚关系图”。(见本报昨日A10版报道)

    看到晚报上这张有趣的“中国亲戚关系图”或称“拜年称谓图”,笔者想起母亲多年来总在抱怨的一个问题:“‘阿姨’究竟是个啥称呼?现在的孩子,管只要是长自己一辈,是女的,全叫‘阿姨’!过去的‘婶子’‘大娘’‘姨’哪儿去了?”在老人的想法里,即使不是亲戚,叫“阿姨”也听着不亲切、不热乎,并且完全没有分别。

    不会“叫人”怨不得孩子。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数十年,“独一代”“独二代”人数越来越多,亲戚越来越少,很多亲属称谓甚至派不上用场,有时要跟孩子讲明白这些亲属关系也不容易。家里人口的减少,城市化的加速推进,让“家族”这个概念也越来越淡,孩子“认不全”亲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过去春节拜年,人们都要去各亲戚家走一圈。这种基于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纽带牢不可断——即使关系不睦,平时几乎不见面,春节也得串串门,否则就意味着断了来往。亲戚间的这种纽带,其核心就是既繁杂又有章法可循的称谓。而现在,不少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独一代”“独二代”,对于亲戚关系和称谓一直处于冷淡、模糊的状态中,亲戚走动少了,出现“六亲不认”的现象不奇怪。

    这不是刚出现的问题。不少“独一代”的上一辈人便已远离了家族文化重要的一部分——辈分文化。从他们的名字上,已看不出家族代代相传的辈分排字,“姓+族辈字+名”的起名方式被抛开,“援朝”“跃进”“建设”“建洛”大量出现在人名中,家族延续和变迁的内容看不到了。近几十年,十分简单的两个字名字、彰显个性的四个字名字更是越来越普遍。从姓名一事,可见人们的生活、意识与家族文化渐行渐远。

    “拜年称谓图”让大家很有感触,也引来专家的意见:传统的复杂亲属称谓作为民俗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家庭结构的简单化,不必有意区分了。北京联合大学民俗学教授高苏就表示:“不如简单化,礼貌地分出辈分足矣。”

    了解家族文化、会“叫人”,对孩子来说已不重要了吗?

    会“叫人”,才能对传统的家族文化产生认同。这种认同,让人明白依血缘关系形成的身份等级序列,让人了解每个家族成员的不同身份及由身份确定的特定行为规范,让人懂得家族中的慈、德、爱、孝等——这有一种道德律令的意义,更有一种情感皈依的意义。从这点来说,现在的家长对孩子“不懂事”“太孤单”的担心,也许可以通过让其对家族文化进行了解、认可获得解决。

    认可家族文化,也有利于在不自觉中收获良好的行为规范、道德修养和人生追求,了解为人处世的规范和教条。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就曾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政治伦理、社会伦理,多是以家族血缘伦理为基础构建的:年轻人熟稔家族文化的思维方式和基本伦理,了解家族组织的结构和规则,对其以后在社会上打拼不无益处。

    从这点来说,长辈督促、帮助孩子学会“叫人”,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更不是“多事”,而是实实在在对孩子负责。

    帮助孩子分清辈分、“认全”亲戚、学会“叫人”,这功夫值得下。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洛阳社区热帖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

≡ 河洛文苑 ≡

≡ 馋猫大本营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