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公车的一生
(新华社发) | |
核心提示
今年春节长假期间,“公车私用”问题持续“发酵”。尽管中央三令五申加强公车管理,但“公车私用”难刹车,由此带来的浪费腐败更是触目惊心。
记者采访发现,缺乏有效的监督办法,是造成当前“公车私用”泛滥的重要原因。
前不久,北京一名小学生提出的让公车挂红色牌照便于接受监督的建议,在微博上被人们一次次转发。
1 小学生建议让公车挂红色牌照
前不久,北京市海淀区二里沟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栾松巍建议,让公车挂红色牌照,以便于统一管理和群众监督,遏制“公车私用”现象。
这名小学生的建议得到许多人包括一些专家的认可。采访中很多人表示,小学生的建议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既能提高公车使用的透明度,又便于群众监督。在当前监督手段屡屡失效的情况下,小学生的这个建议,能不能成为国家政策?
“如果公车有了明显标识,在那些公车不该出现的地方,还有多少人敢以身试法?”长期关注“公车改革”的湖北省政协常委、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说。
2 “公车私用”难识别,被发现的只是少数
正月初一,一条关于公车改革的微博在网上被疯狂转发。云南省红河州委宣传部微博公布了宣传部部长伍皓的公车牌号,“敬请全州广大干部群众和全国网友监督”。
两天后,广州市南沙区城关分局四名执法人员驾驶公车,在非执勤时间到市远郊一家农庄用餐,被网民拍下上传到网上后迅速引发热议。目前,当事人已被停职检查。
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公众监督公车腐败的力度越来越大,“街拍公车,曝光腐败”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
“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公众监督手段增多,力度加大。”叶青说。而据一些政府官员私下透露,“街拍曝光”越来越多,他们也绷紧了公车使用这根弦,生怕一不小心被曝光。
然而,从近期曝光的多起“公车私用”事件来看,情况不容乐观,“车轮上的腐败”仍在蔓延。
叶青告诉记者,一般来说,公众能轻易辨认出白牌车、O牌车等一目了然的公车,但对于那些标识不明显的公车,则很难辨认。所以依靠公众“街拍曝光”的监督办法,被曝光的公车只是少数。
3 监督失效,根源在于群众无从监督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公车私用”治理力度,各地也在探索监督办法。然而从各地试行情况来看,效果不理想。
“公车标识不明显,私用现象让群众无从监督。而缺乏公众参与,公车监督办法必然‘先天不足’。”吉林大学教授邴正说。他介绍,现在对公车的监督,大都是政府内部监督。然而,让坐公车者去监督治理公车,只会使约束机制徒有虚名,监督也容易变成走过场。
梳理近期“公车私用”事件不难发现,只有外部特征明显的公车容易被曝光。但数量更为庞大的公车由于外部标识不明显,难以被公众识别。
记者了解到,为了躲避外部监督,一些地方政府的应对办法可谓“五花八门”。其中最普遍的就是采用“障眼法”,一辆公车配备多套车牌,参加公务活动用“领导车牌”,私用时改挂普通车牌。这样一来,群众的监督就变得更加无力。
4 期盼公车挂“公牌”成为国家政策
一些专家认为,治理愈演愈烈的“车轮上的腐败”,必须“监管+改革”双管齐下,不仅要内部监督,而且要引入外部监督、舆论监督、公众监督和网络监督等,同时还必须将公车配备使用情况纳入政务公开。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厅级干部告诉记者,“公车私用”现象泛滥背后有数量不断攀升的公车在支撑。10年前他们单位只有五六辆公车,现在已经翻了好几倍,还在变着法儿买新车。如果再不监督治理,10年之后,“公车私用”不知道会泛滥到什么程度,“这就好像城市动迁,越拖成本越高,代价惊人”。
叶青表示,除了加大监督和惩处力度,也要最大限度减少公车保有量。在韩国首尔、中国香港等地,由于公车数量少,基本不存在监督难的问题,因为一开出门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公车出行,自然不敢私用滥用。
▲热点微评
公车挂“公牌”
让人该说啥
□冯保萍
让公车挂“公牌”——红色牌照,这实在是治理“车轮上的腐败”的妙招。
红色牌照,既是区分公车与私车的标识,也是对公车使用者的一种警示,这个建议无疑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一建议一提出,便得到许多人包括一些专家的认可,并被人们用微博疯传,大众对“车轮上的腐败”的痛恨由此可见一斑。
面对这个由小学生提出的建议,那些“公车私用”者真的该为此感到汗颜。而当公众“街拍曝光”、红色牌照成为对公车的监督手段时,我们的制度也真的该为此感到惭愧。
公车使用的透明度为什么总是得不到实现?“公车私用”的问题为什么屡禁不止?“公车私用”现象泛滥的背后是纳税人的血汗钱在支撑,变着法儿买新车,甚至采用“障眼法”应对群众监督,“公车私用”是特权在为他们撑腰。
监督手段屡屡失效,“车轮上的腐败”已成为社会的痼疾,这个“毒瘤”何时能被割除?小学生的这个公车挂“公牌”建议能不能成为国家政策?
面对公众的一连串疑问,有关部门想好该怎么回答了吗?
延伸阅读
“公车私用”与“逆向关联法则”
□据 腾讯网
最大限度地管住公车,一是要减少公车数量,二是要杜绝“公车私用”。“公车改革”喊了很多年,有多少成绩呢?公务用车管理规定出台了一堆,有什么效果吗?根据英国BBC同名剧集改编的小说《是,大臣》,以幽默、辛辣的故事讽刺了英国官场。其中有一个“逆向关联法则”,官场上混久了的老官僚们都深谙:越是你不想做的事情,就越要不断地谈论它。我们的“公车改革”也有点“逆向关联法则”的意思,也许其他种种事情包括官员公布财产、控制房价等都是这个道理。
真想杜绝“公车私用”很简单,在公车车门上都喷上“公车”二字,你看“公车私用”能否减少?最简单的办法最实用,但也最不想用,于是就只剩下不断地谈论它。管住公车不可再拖了,再拖下去,只能证明“逆向关联法则”也跑到中国来了。
(www.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