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记者对我市数十名家长进行调查得知,对孩子过年收到的压岁钱,多数家长直接用代管的方式“没收”,少数家长愿意放手让孩子拿着钱学理财。(见本报昨日A09版报道)
压岁钱不是“钱”。
“压岁”即“压祟”,按过去的习惯,长辈会用红纸包了压岁钱,在孩子拜年后拿出;或是在除夕夜孩子睡熟时,悄悄放在其枕头下——图的就是个吉利。
现如今,对很多人来说,压岁钱是不是压了“祟”不重要,其中蕴含的美好寓意也没人愿去想一想,“过年挣了多少”倒成了大问题,压岁钱甚至还成了一个家庭用来理财增值的资本——孩子在“巨额”压岁钱上和父母打起“保卫战”,怪哉!
真把压岁钱当了“钱”,便会滋生攀比谁给得多的心理,压岁钱成了事关面子的事情,甚至成为经济负担。
对孩子来说,金钱的利刃在压岁钱习俗上划出一道伤口,也有着极坏的影响。近日,邢台一个孩子拿着4000元压岁钱在超市购物时,向同龄孩子炫富招来殴打。不得不说,当我们在用给孩子压岁钱进行“感情投资”,甚至攀比谁给得多时,恰恰让钱“压”坏了孩子!
父母不妨坐下来对孩子讲一讲,你所“挣”的压岁钱其实是亲朋人情往来的一种形式,不管你手中的这笔钱是多是少,它原本就是咱们家的资产,是父母辛勤劳动所得的血汗钱。如此,孩子即使不上交,也会珍视手中的压岁钱,家长也可趁此教会孩子合理利用压岁钱。
说到底,压岁钱本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代表着祝福,也让孩子感受过年的味道,应该让它回归原本的情感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