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C03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洛水流觞与船宴野趣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3 年 2 月 28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饮食文化11
洛水流觞与船宴野趣
□记者 张广英
曲水流觞图(资料图片)
    “民以食为天”,这是人类生存的首要条件,在关键时刻甚至影响历史走向。从远古时期的茹毛饮血到今天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人们饱食之后寻找饮食文化之源,目光最终总要落在洛阳。

    2月过完了,春暖花开的日子就近了。这个系列的最后一篇,我想写写与洛河有关的部分饮食文化。它们同时也与春日有关,比如周公的洛水流觞,比如白居易的船宴野餐。

    在洛阳饮食文化中,这也算是一个亮点。只是随着时光流逝,当年那水边的笑语、船上的喧闹,都早已化为一缕醉人的酒香渐渐飘远。好在它们并未消散,只是飘向了异国他乡,成了当地一些习俗的起源。

    周公营洛邑,洛水中漂起羽觞

    上周六天气晴好,我从隋唐城遗址植物园附近经过,看到这里有很多人在晒太阳、放风筝。为了玩得尽兴,有人中午也不回家,而是呼朋唤友在树林边或草坪上野餐,欢声笑语,热闹非常。

    相比之下,洛河边就寂静多了。我信步来到牡丹桥南,下了石阶,伫立水边,四周没有人声,空阔的水面上,远远望去只停着一两只小船。两三千年前,这河应该是曲折蜿蜒的吧,要不怎么会有著名的洛水流觞?

    洛水流觞,是周公的发明。

    当年周公营建洛邑,同时制礼作乐,在完成这两项浩大的政治工程后,他决定好好庆祝一下。当时正值春日,阳光和煦,周公心情很好。他将庆功宴摆在洛水边,让群臣在水边席地而坐,并设计了庆功酒的独特喝法:将盛酒的羽觞放入水中,任其顺流而下,漂到离谁最近的地方,谁便可取来饮用。据说这便是“滥觞”一词的起源,同时也可推断那时洛水蜿蜒,水流较小。试想,洛河若像今天这样水面开阔,人们想取饮一杯酒恐怕就不容易了。

    周公的洛水流觞,开了后世曲水流觞的先河。东晋时,大书法家王羲之在一个春日约了名士谢安、孙统等42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在绍兴西南的兰渚山举行了一次兰亭宴集。他们仿照周公洛水流觞的样子,列坐于曲水两侧,让酒杯顺流而下,又立了一个规矩:酒杯漂到谁的面前,谁不仅要喝酒,还得即兴赋诗。

    这个办法很不错,一众文人雅士喝得高兴,诗也作得顺溜,现场就拿出近40首。王羲之乘着酒兴作了《兰亭集序》,一手行书写得流丽潇洒,被奉为书法珍品。此次宴集也成了千古佳话,以至于今人提起曲水流觞,多以为是王羲之等人所创。

    事实上,洛水流觞的典故流传也很广。如唐代王维在他的应制诗中,就写道“赋掩陈王作,杯如洛水流”“不数秦王日,谁将洛水同”等。清代李鸿章在七言律诗《江州阻雪》中也说“才过洛水流觞会,又近田家上冢辰”,从这里可以看出,春日里的洛水流觞,还与一个节日有关。

    春日三月三,上巳节源自洛阳

    与洛水流觞有关的,是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可惜宋代之后,我们基本就不过这个节日了。

    上巳节起源于洛阳,与周公洛水流觞是同一日。《周礼》记载:“女巫掌岁时祓(fú)除衅浴。”郑玄注曰:“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熏草药沐浴。”也就是说,这一天女巫要带人们到洛水边沐浴,以除灾祛邪,又称祓禊(xì)。

    春秋时期,上巳节已流传到了很多地方,并增加了踏青等内容。如《论语》中,曾晰说自己的志向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yú),咏而归。”大意就是在暮春三月,大家快乐地出游,到沂水中沐浴,站在舞雩台上吹风,然后一路高歌而回。他的老师孔子认为,这种日子当然是值得向往的。

    因农历三月初三多逢上巳日,后来人们便把上巳节定在这一天。唐代对上巳节极为重视,官员在这一天可以放假游玩。杜甫在《丽人行》诗中有名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就是对杨贵妃姐妹过上巳节的生动描绘。

    到了元代,上巳节又改回上巳日,不固定在三月初三了。如白朴在杂剧《墙头马上》中写道:“今日乃三月初八日,上巳节令。洛阳王孙士女,倾城玩赏。”可见女子是很欢迎这个节日的。日本将上巳节引入本国后,则干脆称为女儿节,到现在还过得很隆重。

    与上巳节的游玩项目相比,这一天的饮食显得乏善可陈。晋代张协在《禊赋》中记载:“夫何三春令月……浮素卵以蔽水,洒玄醪于河中。”大家以吃鸡蛋为主,创意不多。

    水上寻野趣,

    白居易的别致船宴

    前面说过,周公营建洛邑的时候,洛水可能还是曲折蜿蜒、水流较小的。两汉时,洛河漕运发达起来。隋炀帝建都洛阳,又以洛阳为中心修建大运河,将水道大大拓宽。

    据史料记载,隋炀帝下扬州时,“发显仁宫,出洛口,御龙舟”,这龙舟有四层高,饰以金玉沉檀,拉纤者数万人,其中还有船娘9000人,“舳舻相接200余里”,可见洛河水势很大。到了唐代,水波浩渺的洛河上帆樯林立,“漕船往来,千里不绝”,两岸的餐饮业也很发达。诗仙李白曾来洛阳会友,对此留下了深刻印象,离开后还写下“忆昔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等诗句,追忆在洛河边与友人相聚欢饮的时光。

    与“游客”李白相比,长居洛阳的白居易显然过得更加惬意。他嫌在酒楼里吃饭不过瘾,喜欢在水上开宴,其在饮食上的风雅别致,由此可见一斑。

    公元838年春。那年上巳节到了,河南府尹李待价按照祓禊的风俗,在洛河上举行了一次游宴赋诗活动,并邀请了白居易、刘禹锡等洛阳名流共15人参加。白居易将当天的活动记了下来:“……合宴于舟中。由斗亭,历魏堤,抵津桥,登临溯沿,自晨及暮,簪组交映,歌笑间发,前水嬉而后妓乐,左笔砚而右壶觞,望之若仙,观者如堵。尽风光之赏,极游泛之娱。美景良辰,赏心乐事,尽得于今日矣。”

    回去以后,白居易又在履道里宅中举办了一次别致的船宴。履道里的水系当然比不上洛河,不过泛舟足矣。那天,客人们应邀前来,却发现舱中并无美酒佳肴,怎么回事?白居易不动声色,只一挥手,僮仆就将热酒、烤肉和各种菜肴源源不断地送了进来。原来他事先在船的周围备了百余油囊,“悬酒炙于水中,随船而行,一物尽则左右又进之,藏盘筵于水底也”。

    后来,这种宴饮与旅游结合的形式也曾在南方盛行,如清人笔记所述“画舫在前,酒船在后……谓之行庖”,而洛河上的船宴却久已不见了。

    接下来本栏目将推出“洛阳近代书画名人”系列,敬请关注。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洛阳社区热帖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

≡ 河洛文苑 ≡

≡ 馋猫大本营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