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B15版:独家连载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06 应聘进了宋翊所在的公司
01 我所接受的家庭教育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3 年 3 月 4 日 星期    【打印】  
好爸爸造就好女儿
01 我所接受的家庭教育
    “父亲教育”“快乐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中国“好爸爸家庭计划”公益项目形象代言人东子,从事心理咨询和教育研究20年来,出版过《好爸爸胜过好老师》《快乐教育18法》《为自己喝彩》《心灵后花园》等著作。此书是《好爸爸胜过好老师》的姊妹篇。

    作者用自己独创的快乐教育理念,使女儿范姜国边玩边学,3年半读完小学,两年半读完初中,15岁考入重点大学,刚满16岁已出版4部畅销书,且玩出了一个“品行好、能力强、分数高”的阳光少女。

    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出生在东北松花江畔一个农家。

    在我降生之前,父母已经有5个儿子。母亲做梦都盼着生个女孩,用她的话说:“女孩不像野小子那样不听父母管教。”让她失望的是,我不仅不是她期盼的女孩,而且比普通男孩子更不服管教。3年后弟弟的降生,更为家里凑齐了“七条龙”,母亲的“女儿梦”算彻底破灭了。

    要谈我的成长,先要说说我的父母。

    父母都是生活在乡下的普通农民,但他们身上有很多普通农民不具备的东西。

    父亲在新中国成立前读过两年私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多数人是文盲的中国农村,属于能识文断字的文化人。他悟性也好,年纪轻轻就当上了生产队会计,后来还被调到公社农场当会计,一干就是30多年。

    父亲在屯子里的威望很高。这一方面缘于父亲的工作,在村民看来,父亲掌握着那么大一个农场的财政大权,是了不得的人物,加上父亲多年来兢兢业业地工作,时常受到表彰,深受领导的器重和大家尊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父亲耿直的性格,熟识他的人都说他“嘴黑心不黑”,虽然说话直,不留情面,可谁家有什么事,他都愿意帮。

    说到母亲,她也有很多让我骄傲的地方。母亲出生于富商之家,她的外公不惜重金供子女读书,有的送至京城读大学。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外婆也读了6年书,可见这个家庭对知识的重视。可惜后来家道中落,到母亲这一代,外婆家已是普通人家,所以母亲竟一天学也没上过,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

    没有文化的母亲在屯子里以善良和美貌闻名。说起母亲的善良,有好多细节让我终生难忘。比如,在那艰苦的年代,每当有人上门乞讨,母亲总是把自己舍不得吃的米饭端给他们吃;母亲善待生命,逢年过节要杀鸡宰鸭时,她总是念叨几句“阿弥陀佛”……

    客观地说,父亲把他的耿直性格遗传给了我,母亲则把她的善良移植给了我,他们通过言传身教告诉我如何做人,但父母对我进行的家庭教育,应该说是不科学的。他们秉承“棍棒出孝子”的教育理念,唯一的教育手段就是“打”。

    当然,在那个年代,人们长期受父道尊严思想的影响,总认为父母说的都是对的,孩子要无条件地听从父母的管教,因此棍棒教育便被家长们奉为法宝。所以,笼统地说,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出生的孩子,很多都有被父母打过的经历。在家长看来,孩子不打不成材。对于孩子来说,被父母打骂,实在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尽管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带给我太多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但我从不记恨父母。因为我知道,他们是爱我的,只是不懂得用温和的方式来表达这种爱。

    成年后,尤其从事心理咨询和教育研究工作后,我时常这样想:如果我不叛逆,会挨这么多打吗?不会。如果我不是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会有这样的肌肤之痛吗?也不会。可正是这种叛逆性格和棍棒教育方式,迫使我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人生路。

    有人要说,从这个角度讲,你接受的家庭教育岂不是成功的吗?不,我仍然要说,父母的教育是不科学的,换成性格平和、懦弱、顺从的孩子,也许所有的天分都被扼杀在这种打骂中了。我不幸因叛逆而遭更多打骂,也庆幸因叛逆而没有流于平庸。

    (摘自《做父亲的幸福——好爸爸东子16年教子随笔》 东子 著)

3上一篇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洛阳社区热帖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

≡ 河洛文苑 ≡

≡ 馋猫大本营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