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3日,我市一中学的学生来到牡丹广场,请过往市民在号召“光盘行动”的横幅上签字。(见本报昨日A11版报道)
同学们的举动可敬,号召签名之余还发倡议书,值得赞扬。但在生活中,某单位在路边摆几张桌子、扯一道横幅,大轰大嗡一阵就收兵的签名活动也不少,打假、环保、普法……似乎不搞签名就不成活动。而签名者不少只是凑个热闹,稀里糊涂签了就走,或是对活动本身一知半解,确实没意思。
应该明确,此类活动的目的在于唤起社会责任感,让大家身体力行参与,而不是让活动“完整”“好看”“有画面感”。
让人充分了解,进而受到启发,能够肩负起签名的责任,而不是把签名搞成签到,这名签得才有意义。
签满姓名的横幅也不该在活动之后被束之高阁。我们知道,在不少发达国家,数量多的签名是很“有力”的:可以利用它们来说话,比如在制度的范围内用来游说,真正达到服务公众的目的。
人们早告别了口号满天飞的年代,表面文章不受待见。搞签名活动,组织者和签名者也是要付出包括时间、经费在内的成本的,买那一大块红布就要花不少钱。累了人,花了钱,签名人数很多,横幅拉得很长,没有实在作用,也只是一场让人看看就忘了的“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