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T06版:非常晚报眼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追溯探访 当年的赵春娥,平淡真实感人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下一期4  
 
2013 年 3 月 5 日 星期    【打印】  
追溯探访 当年的赵春娥,平淡真实感人
□记者 王妍 忻尚龙 实习生 朱光明
当年的赵春娥总是一个劲儿地埋头苦干 (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在洛阳,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人提起赵春娥,几乎无人不知。“我是春娥家乡人,优质服务为人民”的宣传标语,许多人至今记忆犹新。

    然而对于80后、90后来说,这个名字却有些陌生,她是谁?她做了什么?连篇累牍的报道中那个公而忘私的赵春娥,在生活中又是什么样子?近日,记者走进赵春娥工作过的老集煤场,通过她的女儿及昔日同事的回忆,还原了一位真实的赵春娥。

    1 百姓口中,她工作过的地方叫“春娥煤场”

    3月2日,我们来到老城区老集附近,在嘈杂的闹市中寻找赵春娥曾经的足迹。在离煤场几百米处的一家店铺里,一名年轻女子听见我们打听“老集煤场”时一脸迷茫,倒是她的母亲——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慌忙从里屋走出来,指着不远处一个路口说:“喏,老集煤场就是‘春娥煤场’,拐个弯儿就到了。”

    “其实,老集煤场从未改名,因为赵春娥当时的影响太大,老百姓便把这里称作‘春娥煤场’。”该煤场一名郭姓员工解释道。

    老城区西北隅辖区神州街18号,是老集煤场的地址。几年前改制时,老集煤场转为私人承包经营。计划经济时代,这里天天人车川流不息、门庭若市。如今,热火朝天的情景已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是一座安静的小院和两处不大的煤堆,赵春娥纪念室就在小院的左侧。

    2 昔日工友:这人太老实,老实得有点儿“憨”

    在昔日工友孙丽莉的印象中,赵春娥中等个子、黑瘦、话不多,上班总穿着黑蓝色的工作服,拎一个铝皮饭盒。冬天干活时穿一件自家做的棉布坎肩,也是黑蓝色的。

    20世纪70年代,孙丽莉进入老集煤场工作,与赵春娥成为同事。1983年,在因病离世的赵春娥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后,孙丽莉进入赵春娥曾工作的营业班。彼时,这个班已改名为“赵春娥营业班”。

    孙丽莉回忆,赵春娥那一批工人多是从农村招工进城的,机会不易,干活都很卖力。尽管如此,赵春娥在那一批人中仍然很突出。“别人卸完煤,车走了就歇了,她不,非把那边边角角收拾利索,把墙角、砖缝里的煤都扫干净才算完。”孙丽莉说。

    当时,煤是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资,拉煤的车龙,常常排到半夜。白班工人到了下班时间就回家了,唯有赵春娥,把白班上到夜里12点。“她在车站看煤时,把车站砖缝、铁轨两边石头缝里的煤也扫得干干净净,扫不出来的就用手撮,拾煤的人都不喜欢她,因为只要她在他们啥也拾不着。”孙丽莉回忆说。

    工人擦机器用的油线,用过一次就扔了,赵春娥不声不响拾起来攒着,攒够一堆用泥和汽油一闷,拿到洛河边洗干净,重新送给工友们。后来,油线重复利用成了全煤场的风气。

    1979年,煤场开展节约煤炭活动,要求每人每年为国家节约50元,赵春娥利用工余时间,半年挖出废弃煤21吨,加上平时捡些铁钉、螺帽、绳头……这一年,她一共为国家节约了449.65元。

    这样一位典型,在当时并未引起工友们发自内心的赞扬。多数工友只是觉得:这个人太老实,老实得没法说。

    赵春娥患病后被送入工人疗养院疗养,这是普通工人看来艳羡不已的待遇,她却歇不住,自己又跑回煤场干活。“别人都说这人是‘憨子’。”赵春娥的一名老工友说。

    3 她对女儿说:总有一天你会知道我做的是对的

    “灵芝,你劝劝你妈吧!俺们劝不动她,你是她闺女,她听你的话。叫她赶紧回家歇着吧,不敢再这样了……”30多年前,16岁的牛灵芝在上学路上被母亲赵春娥的几名工友拦住,悄悄对她说。

    16岁的姑娘懵懵懂懂,却也隐隐感到事情的严重性。她想起,妈最近去上班,不过是三四站的路,就得走走歇歇,有时候爸还推着自行车送她去。

    此前,牛灵芝对妈妈是多少有些“怨恨”的,和两个哥哥一样,“跟爸的感情比跟妈亲”。

    牛灵芝出生时,赵春娥已经在煤场上班了。小时候,妈妈忙于工作,家里洗衣做饭的活都是爸爸在干。赶上爸爸出差,她和哥哥就只能在邻居家吃饭或者饿着肚子。

    妈不顾家,幼时的牛灵芝就到煤场找她。机器转着,妈就不会停下来,总打发她去一边玩儿。

    “每次扭头看她,她总是拿着铁锨在不停地干活。”牛灵芝说。

    有一天,爸下班回家对妈说:“我裤子烂了,你待会儿缝缝。”

    妈答应一声,却沾着床就睡着了。那条烂裤子,等了好几天才被缝上。

    对这件事,牛灵芝有些“愤慨”:您在厂里浑身是劲儿,一回来就跟散架了似的。平时见别人可怜,总是拿着吃的喝的送给人家,咋没想过自己的孩子?这个妈妈当得不称职。

    当时,正值青春期的牛灵芝和妈妈赌起气来。“我妈从没因为我跟她赌气训我一句。你只是淡淡地说‘总有一天你会知道我做的是对的’。”牛灵芝回忆说。

    上初中时,牛灵芝到了爱美的年龄,赵春娥特地请邻居——一个到上海跑车的司机为女儿带回时髦的衣服、鞋子。提起这些,牛灵芝泣不成声:“我现在知道,她当时是太累了,也知道,她其实很爱我们。”

    赵春娥是因病去世的,这之前她的身体已几近透支,病情严重时,丈夫老牛劝她在家休息,她总是说闲得着急,非去上班。后来,丈夫上班时将大门从外面锁上,赵春娥竟翻过低矮的院墙去上班了。最后,赵春娥因病去世。

    “我妈为了工作把命都搭上了。”牛灵芝难掩悲痛,待情绪稳定些,她说,“我妈做的是对的,我现在知道了。”

    4 她的坚守,为后人留下浸透时代精神的净土

    随着计划经济时代的远去,赵春娥这个名字如同曾经辉煌的老集煤场一样,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今,赵春娥的3个子女,皆清贫而勤劳。赵春娥的大儿子是一拖集团的一名退休工人,二儿子下岗后四处打工,女儿牛灵芝如今在涧西区一家物业公司负责打扫卫生、看车等,一如母亲当年的默默无闻。

    常有网友循着当年的报道来到老集煤场,在赵春娥纪念室的栅栏外向里眺望、拍照,或在网上撰文纪念赵春娥。几个本地知名的网络论坛中,关于赵春娥的网帖零星陆续,却从未间断。一位洛阳作家发帖说:“小楼、栅栏、铁锁,给这个社会留住了一段珍贵的历史!赵春娥的坚守,也在洛阳老城这块充斥着商业气息、寸土寸金的地方,给后人留下了一块浸透着时代精神的净土!”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洛阳社区热帖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

≡ 河洛文苑 ≡

≡ 馋猫大本营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