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队的“学雷锋”活动如今还是常态化进行 (资料图片) |
|
核心提示
半个世纪的“学雷锋”运动,在不同年龄段人们的心目中,有不同的记忆和感受。近日,我们走访了部分20世纪80年代前出生的市民,听听他们当年是如何“学雷锋”的。
1 在部队,“学雷锋”早就常态化了
接受采访时,市委宣传部宣传科科长闫守全正在忙接待工作。3月5日,南阳市邓州市“编外雷锋团”代表将在洛阳举行一场报告会。
1960年,河南邓州560名热血青年入伍到沈阳军区某工程兵团,成为雷锋的战友。他们在陆续复员、转业后,把“雷锋精神”打进行囊背回家乡,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立足本职,以一生不变的承诺,坚持像雷锋那样学习、工作,并于1997年4月成立了“编外雷锋团”,至今已拥有13个营、4500余名成员,成为退伍官兵弘扬“雷锋精神”的榜样。
转业前,闫守全是驻洛某部安装团副政委。他说,“学雷锋”活动在部队一直是常态化进行的。他所在的部队也有着“学雷锋”的光荣传统,例如名扬全国的“节约模范”潘桃李,就退休在他所在的部队。这位仓库保管员以雷锋的“螺丝钉精神”为榜样,20年如一日厉行节约,在全军传为美谈。
在闫守全当政委期间,每当新兵入伍,他就会组织新兵收看雷锋的纪录片、学习雷锋日记、重温入团誓词,每年都要评选一批“学雷锋标兵”。而在平时,组织官兵为驻地群众打扫卫生、开展便民服务活动,已经成为部队“学雷锋”活动的一个标志,“学雷锋”活动成为他部队生活的美好回忆。
闫守全说,在岗位上尽职尽责,在工作中厉行节约,在生活中助人为乐……这些东西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即便到了今天,“学雷锋”也应当常态化。
2 在社区,“学雷锋”以义务劳动居多
梁秋珍是西工区芳林南社区的居民,20世纪80年代初到本世纪初,她一直在中航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613所)当临时工打扫卫生,同时从事社区服务工作。谈到“学雷锋”,她说:“那就是让人当好人、做好事。”
她回忆,年轻时她曾经参加过乡里的“学雷锋”宣传队,在“学雷锋”纪念日和麦收季节,走村串户宣传。进城后,每年“学雷锋”活动期间,她所在的社区都会组织义务劳动,“不过近些年没有了”。
她还记得,在牡丹花会(现牡丹文化节)刚刚举办的时候,她们还在路口设置过免费茶水点,同时义务开展问路、打气等服务,为外地游客热情服务。
如今已离职的她,仍热心帮助有需要的社区居民,她也因热情、坚强受到邻居们的称赞。她的丈夫20世纪80年代英年早逝,她拉扯着3个孩子,还悉心伺候瘫痪在床的婆婆近20年,在街坊邻居中传为美谈。不过她说:“这可不是‘学雷锋’,是做人的本份。”
3 他和雷锋同年入伍,雷锋影响了他一生
严忠武是我市园林系统的退休干部,退休前任市绿化处副处长。
极为巧合的是,出生于1940年的严忠武不仅和雷锋同一年出生,而且他1960年到东北参军入伍,和雷锋是同一年入伍。所不同的是,他祖籍是河南商丘,雷锋是湖南长沙望城人;雷锋在辽宁当汽车兵,他则在吉林当步兵。
“学雷锋”运动,最早就是在部队中展开的。严忠武当时是文化教员,他记得当时他每期做的板报上,都有一个固定栏目,表扬士兵中的好人好事。他说:“那时候的人只讲奉献,不计回报,这种观念在我们心目中根深蒂固。”
前几天,严忠武刚刚接待了一个从新疆来的老战友。1963年,他的这位战友复员后回新疆,因为他生活困难,临行前严忠武给了他20元资助其生活。整整50年过去了,这位战友还记得这事儿,大老远从新疆跑过来,为的就是感谢严忠武当年的善举。
1968年,严忠武转业到吉林市公安局,刚开始从事预审工作,后从事户籍工作,之后又担任派出所所长。在那个年代,户籍工作政策性很强,被托人情的时候也比较多。每到星期天,严忠武就会带家人出去,把家门紧锁,为的就是怕人上门送礼求情。他的老伴说,有一家和他们邻居多年,居然一直不知道老严是当地派出所所长。
严忠武的老伴马爱琴退休前在王城公园工作,以种植花草闻名,曾经是我市园林系统唯一一位原建设部命名的劳动模范。对丈夫的做法,她表示十分理解,她说:“你要问‘学雷锋’给我们带来了啥,就是当好人、做好事、讲奉献,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