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阳牡丹瓷广受外地游客欢迎 见习记者
刘冰
摄 | |
核心提示
洛阳牡丹甲天下。没有哪个城市,比洛阳对牡丹更具感情。然而,在如今的全国牡丹产业版图上,洛阳牡丹究竟占有几分天下?牡丹产业又处于何种地位?牡丹在助力古都复兴中如何定位?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
提速:种产销“三驾马车”齐奋进
2010年,一场全市规模的牡丹产业普查展开。然而,普查结果令人汗颜。一看种植,洛阳牡丹种植面积2.1万亩,规模不及山东菏泽和安徽亳州;二看产业,洛阳牡丹深加工企业少得可怜;三看国际化,洛阳牡丹国际出口量微乎其微。
一产“体弱”、二产“链短”、三产“短腿”的牡丹产业亟待“治病良方”。
2011年4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围绕“牡丹为媒”打造牡丹花都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打响了牡丹产业重新“起跑”的发令枪。《方案》对牡丹的种植规模、产业发展、元素应用等,进行了详尽规划。
截至去年年底,我市牡丹种植面积突破11万亩,是2010年的5倍;催花牡丹数量突破100万盆;城区栽植牡丹80万株,提前1年完成3年的任务;牡丹食品、牡丹画、牡丹瓷等一系列牡丹旅游产品相继投放市场……
症结:速度质量“两大标准”待平衡
速度上去了,质量有没有跟上?规模上去了,效益有没有提升?
现在,不妨再像两年前一样,重新“盘问”一下我们的“家底”。
一问:催花牡丹产业迅速扩张,市场缘何遇冷?
目前,在催花牡丹市场中,单打独斗的花农数量占绝对优势,催花技术良莠不齐,牡丹质量标准不一,催花牡丹品种单一。催花牡丹市场的经营状况,呈现规模化生产企业逆势而上,分散经营的小花农“挥泪甩卖”的巨大差别。
二问:超过10万亩的栽植面积,衍生产品何时成形?
近几年,尽管牡丹食品、牡丹化妆品等牡丹旅游产品相继问世,但大部分产品目前仍处于研制、市场调研、试投产等阶段,真正的大型加工企业更是屈指可数。
三问:科研成果如何走出科研院所?
一方面我们拥有令人羡慕的科技资源,另一方面,却面临“产业短板”。实现科研和生产的“无缝对接”,同样是不容回避的问题。
四问:牡丹产业如何推向市场,使资源财富变为经济财富?
类别多,却缺乏拳头产品;档次较低,难以打入高端市场;销售渠道有限,经营混乱……牡丹旅游产品面临的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发力:“满城尽是牡丹”当可期
在面临“又好又快”还是“又快又好”的选择时,必然选择前者。让牡丹从文化中走出来,真正挑起洛阳魅力城市的名片的重担,就必须抓重点、出实招、破难题。要更加注重科学化规划引导,更加注重规模化产业发展,更加重视策略化营销。
观赏牡丹与商品牡丹并重、规模与效益并重、产业与媒介并重,逐步实现“扩面积、提质量、上档次、增效益、促联谊”融和发展,无疑是我市牡丹产业发展的目标。
明确目标就是明确方向,明确方向就能走向希望。
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满城尽是牡丹”会离我们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