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远在父亲的老家——一个贫穷偏远的小乡村务农,父亲却在外婆家的小镇上教书,住在学校,吃在外婆家。父亲本想自己在学校做饭,但外婆不允,怕他一个人吃不好。
外婆后来得了偏瘫,走路得拄着拐杖。她和独身的大舅生活在一起,大舅嗜酒,里里外外都得外婆操心。
裹了小脚的外婆,从不喊父亲的名字,称呼他“王相公”。外婆说:“王相公,你把韭菜洗洗,拿出去晾干了,切碎,再炒四五个鸡蛋,咱晚上包饺子吃。”父亲忙活完,和面时,外婆又指点他,舀多少水,兑多少面粉。偏瘫后,外婆的衣食住行基本上都由父亲照顾。常常是外婆一边往灶膛里填柴火,一边指点父亲淘米下锅,炒菜放盐。蒸气腾腾,灶火熊熊,娘儿俩你一言我一语,很和谐很温暖。
外婆如果有个头疼脑热,父亲就慌着请医生、抓药。街坊邻居在外婆面前称赞父亲:“你的这个女婿比亲儿子还孝顺。”外婆听了,幸福而满足地笑。奶奶早逝,使得父亲过早地失去了母爱,外婆在日常生活中对他的叮咛与关怀,弥补了他心中的这一缺憾。
后来,外婆重病住院,医药费需要好几千元。母亲怕父亲不愿意,没敢提钱的事儿。父亲却说:“医药费咱先垫上吧,咱不能眼睁睁看着妈不管。”父亲和母亲,日夜守护在外婆身边,直到最后一刻。
再后来,父亲去世了。考虑到离老家太远,日后给父亲上坟不方便,我们就把父亲安葬在离外婆坟墓不远处。
如今,每当想起外婆和父亲,母亲就会流泪:“再大的事儿你爸都不会掉眼泪,安葬你外婆那天,他哭得那样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