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提示
“采蘑菇的小姑娘,背着一个大竹筐,清晨光着小脚丫,走遍树林和山岗……”说起采蘑菇,很多人脑海中会出现这首儿歌中的情景,而在洛阳奥吉特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采褐菇是完全不同的景象。每次采褐菇前,工人们都要穿上工作服,戴上帽子、手套、脚套,全副武装进入菇房,小心翼翼地采下长成的褐菇,并使其温度降至2℃,这样做可保鲜56天。该公司董事长李政伟说:“洋人特别爱吃褐菇,现在我的褐菇大多远销国外,我希望大部分的洛阳人以后都能吃上褐菇。”
1 外出考察后决定种褐菇
李政伟2003年开始种植平菇,种植面积不大。2005年,他到上海参加某食品展销会,一个大鼻子老外的演讲吸引了不少人,李政伟也凑上前去听。他一听才知道,这个老外是大连某褐菇种植厂的技术员,种植的褐菇在世界各地都非常受欢迎。这种菇盖大柄粗肉厚,吃起来细嫩鲜美,香味比香菇还要浓郁,被誉为“素牛排”。李政伟对褐菇非常感兴趣,他专程去大连考察,整齐的厂房、先进的设备、规范的管理,让李政伟大受启发。
经过考察,李政伟觉得洛阳种植褐菇非常有优势:洛阳小麦种植面积大,这使种植褐菇需要的原料得到了保证。他决定种植褐菇。
种植褐菇需要先进的设备和厂房,大笔的资金让李政伟犯了难,为了凑钱他甚至把给孩子买的保险退了。2006年下半年,他从农村信用社贷款几十万元,又多方筹集资金,终于建起了第一条生产线。种植面积3600平方米的6个车间在2007年8月正式投产。
2 转变思路方能打开销路
厂房里的褐菇一天天长大,销售又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李政伟说:“在这之前,在洛阳市场上几乎看不到褐菇的影子,即使有少量的,也很少有人买。”在本地市场上不好卖,李政伟迅速转变思路,在网络上广泛发帖,介绍自己的产品,希望能让更多的人认识褐菇、了解褐菇。
成熟的褐菇即将采摘,这时,一个长途电话打到了李政伟的手机上,这通电话给褐菇带来了销路。电话是香港一家公司打来的,他们从网上看到李政伟发布的信息后,想从奥吉特公司购买褐菇。这让李政伟非常兴奋:“这是公司接到的第一笔订单,300公斤褐菇当时卖了6600多元。”
后来李政伟又接连给香港这家公司发了两批货。凭借优良的品质和低廉的价格,香港公司正式与奥吉特公司签订了采购合同,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依靠优质的产品,奥吉特公司吸引了很多忠实的客户,越来越多的公司前来跟李政伟签订单。
2009年年底,公司的第二条生产线投产;2011年年初,公司的第三条生产线动工。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褐菇的产量也越来越高。目前,李政伟的公司共有72间菇房,日产鲜菇5吨,产品主要销往新加坡、韩国、日本及我国香港等地,还有少量销往国内各大城市,公司每月产值约380万元。
3 让承包农户当上小老板
每年,公司从周边县区的农户手中收购大量的小麦秸秆,并与养鸡场签订合同收购鸡粪,采用先进的二次发酵技术,制作高品质的褐菇培养料。据李政伟介绍,采用这种工艺制作的培养料杂菌数量少,生物转化率高,种出的褐菇品质好、产量高。这样做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保护了生态环境。褐菇种植以后的废料是含氮量极高的有机菌肥,公司会免费提供给附近的农户,成为他们果园、菜田的肥料,实现了完美循环。
公司越做越大,效益越来越好,但李政伟并不就此满足,他还有个心结:由于忙于接外国的订单,他没有精力在洛阳、在河南、在国内打开市场。他觉得,洋人这么喜欢吃的褐菇,也应该让咱自己人吃上。
建一套完整的褐菇生产线,起步资金需要800万元至1000万元,一般人根本没有这个经济实力。为带动周围农户共同致富,他想出了一个办法:继续扩大菇房面积,然后把菇房承包给周围农户,为他们统一提供培养基地和全程技术指导,统一回收、销售。李政伟说:“现在公司又新建72个菇房,10月底就能建成投产。到时候我的这个想法就可以实现了。让农户都变成小老板,大家一起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