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14版:洛阳·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洛阳知青 遥望陶城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3 年 3 月 19 日 星期    【打印】  
有一种精神淬炼的过程叫插队
有一个百炼成钢的群体叫知青
洛阳知青 遥望陶城
□记者 忻尚龙 文/图
知青文艺宣传队 (本版图片均为翻拍图片)
好像是在下棋,当事人也记不清了
女知青在拖拉机上合影
    核心提示

    近日,我市一批知青集体创作、出版了一本关于知青生活的纪实性回忆录——《遥望陶城》。书中记录了知青们从被农民数落,到被农民感动的往事。在农村生活中,既有累人的农活儿,也有浪漫的爱情。这些经历,不但让知青们更加坚韧,也让他们见识了农民特有的睿智和农民生活中的哲理。

    “那个妞,穿绿衣服那个,你长着眼睛是出气的?”

    这批知青共257名,其中19人已离世。他们大多出生于1950年前后。

    1968年10月18日,这257名来自洛阳的知青下乡到了许昌鄢陵陶城,并按照农垦部队营级建制,组建了“五七新建大队”。

    这本回忆录中的一个人物——农民“老谷”,或许能让您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老谷是贫下中农代表,50多岁,担任五七大队三连连长,脾气暴戾,待人严苛。锄地时,如果他发现谁不小心锄掉了苗,就会蹲在其身后,一边把苗重新埋到土里,一边吆喝:“那个妞,穿绿衣服那个,你长着眼睛是出气的?”

    关碧莲是五七大队的一个女知青,没少受老谷的数落,对老谷又怨又恨,私下里跟几个知青都叫他“驴”。

    关碧莲下乡的第三年春天,城里到五七大队招工,连里推荐了她。可关碧莲体检过后,等来的消息是“政审不合格”。她一肚子委屈,只能憋着。

    一天晚上,老谷把关碧莲叫到屋里,安慰她:“情况我都知道了,也没啥,出身问题不是你的错,好好干,还有机会。”说着,他转身从桌子底下掏出两个当时的稀罕物——咸鸭蛋,硬塞给关碧莲。关碧莲再也忍不住,痛哭起来。

    一女知青走在前,“十二条狗追月亮”

    麦收开始了,割麦子是农村的累活儿。按照大队的指示,男知青全集中到打麦场,割麦的重担就落在女知青身上,由老谷带着完成任务。

    凌晨三四点,女知青就赶往八里外的麦地,收工时,天已一片漆黑。经过一天的忙碌,大家筋疲力尽,东倒西歪地躺在麦捆上,谁也不想说一句话。不知是哪个先哭了起来,接着便有人跟着抽泣,最后哭声响成一片。

    老谷见天色已晚,女知青都没回来,担心出事,就跑到地里,结果看见瘫倒一地的女知青。老谷皱着眉头,拍拍这个的手,摸摸那个的头,说:“孩子,你们先歇着,我回去叫拖拉机,把你们拉回去。”

    深夜,老谷端着饭送到女知青的住所门口,蹲在那里,看着一脸疲惫的姑娘们,两眼噙着泪说:“毛主席把你们送来,是为了让你们接受再教育。现在你们累成这样,要让毛主席知道,肯定饶不了我。可是,粮食收不回来,我也对不起他……”

    这一年,五七大队向国家缴纳公粮5万多公斤。

    有一段时间,知青是住在农民家的。有一个叫安生的老农,生怕姑娘们受委屈。一到晚上睡觉,他就把他的老娘和女儿送到亲戚家,自己带着自家男娃和男知青睡牛棚,让姑娘们住屋里。平日里,安生只要找到点儿好东西,就先拿给知青吃。安生对住在他家的知青说:“你们就是我老俩的亲孩子!”

    知青的生活里除了劳累,也有些浪漫色彩。男女之间也闹些“小绯闻”,大队里曾流传过一张漫画:有一个女知青走在前面,十二条狗在后面气喘吁吁地追着,题目是《十二条狗追月亮》。

    “到现在,漫画里的人物究竟是谁,还是个谜。算起来,下乡的同学有十几对结成了夫妻,可能都是当时‘地下活动’促成的。”知青赵琪说。

    扯条床单,架子车能“变”成船

    有一天夜里,打下来的麦子和正在晾晒的麦子都还摊在场上没有归仓,突然天上电闪雷鸣。男知青慌忙赶到场上,把麦子装进麻包往屋里背。

    “来个‘老鳖驮碑’!”

    所谓“老鳖驮碑”,就是一个人低头弯下腰,背走100公斤重的麻包,这个名儿还是当地农民起的。

    吕明昭是队里的男知青,他初次“老鳖驮碑”时,麻包砸在背上,身体不由自主地猛往前倾,一腔热血往喉咙口涌,嗓子眼儿冒出股腥味儿,眼前也迸出几颗星星。吕明昭当时心中暗忖:“谁给这活儿起的名字?真生动形象!”

    对于这段经历,吕明昭在书中写道:“苦难也是一种机遇……使我们产生了忍受一切的力量,我们是这个时代的纯爷们儿!”

    知青干活虽然卖力,但是没一会儿就没劲儿了,要休息。当地的农民笑嘻嘻地说:“忙干,不如慢不歇。”一个名叫冯平的知青,回想起这句话时,在《遥望陶城》中写道:“仔细琢磨琢磨,这句富有哲理的话够我们受用一生。”

    另一个叫张涵的男知青,如今是洛阳市开拓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遥望陶城》这本书便是他出资赞助出版的。

    令张涵记忆深刻的,是农民简单、变通的智慧。有一次,他与当地农民一起拉架子车,发现农民的架子车上都扯了一条铺开的床单。农民告诉他,这是“帆”,说着给张涵的车上也扯了一条。在风力的推动下,张涵拉车几乎不费劲儿。

    阔别41年,知青重返陶城

    后来,洛阳大厂先后来招工,知青也就一个个离开了陶城。

    去年,已经从洛阳市电业局退休的吕明昭随50多名老知青,回到了他们阔别41年的第二故乡——鄢陵陶城。

    吕明昭还记得当时带他喂猪的农民——刘挺选在招工时对他说的话:“你这孩儿在哪儿都能干好。你来喂猪,就归我管。这次招工虽然名额很少,但大队开会时我推荐了你,你放心,我一定让你走!”

    周围的人告诉吕明昭,刘挺选还健在,78岁了,一直没娶妻,无儿无女,现在陶城乡敬老院安度晚年,听说他们要来,就在敬老院的路口等着。

    当大巴车快到敬老院时,吕明昭老远就看见刘挺选,一个人站在路边,踮着脚张望。车刚停稳,大家就拥着下车,围着刘挺选嘘寒问暖。

    吕明昭默默地站在一边,等周围的人寒暄完了,才走过去轻声问:“刘师傅,你还认识我吗?”

    刘挺选老人一时迷瞪,眼睛盯着吕明昭用力回忆,张了张嘴,欲言又止。

    “他就是跟你喂猪的明昭啊!”周围有人一语打破僵局。

    老人猛地睁大眼睛,颤颤巍巍地喊了一声:“明昭啊!”紧接着一把抓住吕明昭的胳膊,两行热泪溢眶而出,哽咽半晌,就憋出来一句话:“你咋才来嘞!别怨我认不出了,日子忒稠了……”

    吕明昭在《遥望陶城》一书中写到此处时,以这样一段话结尾:“与你相随的日子里,路虽遥远未觉疲倦,快乐伴我漫行一程又一程,如今老人东隅尽失,桑榆将晚,敬老院可安享?掠过心头的竟是缕缕酸楚……”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洛阳社区热帖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

≡ 河洛文苑 ≡

≡ 馋猫大本营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