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7版:河洛评谭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教育不能改变命运”经不起推敲
给钱就开锁 这可不敢有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3 年 3 月 21 日 星期    【打印】  
河洛观潮
“教育不能改变命运”经不起推敲
□本报特约评论员 杨朝清
    【新闻背景】 201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公众教育公平感调查报告日前发布,调查显示有24.3%的公众不相信教育能改变命运。(3月20日《燕赵都市报》)

    教育是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通道。只不过,传统教育是精英教育,现代教育是大众教育。在就业市场上,二者的根本差异在于:传统教育的成果供不应求,精英往往成为稀缺人才;大众教育的成果供过于求,求职者往往遭遇就业挤压。

    “教育不能改变命运”观念的滋长,首先是公众对就业挤压的一种回应。

    依照经济学分析,从成本上看,近年来教育费用大幅攀升;从收益上看,大学生就业难、岗位不如意、薪酬低。长期以来,教育一直承载着老百姓的厚望,当教育的结果不能达到人们的心理预期,教育改变命运的作用就不可避免地受到质疑。

    然而,实证研究显示了截然不同的结果。调查显示,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状况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学历越高,收入平均水平也就越高;大学本科学历者的人均收入是小学学历者的3倍以上,是从未上过学的人的9倍。在美国,是否受过高等教育同样是收入的分水岭。由此可见,“教育改变命运”并没有因时代变迁而变质。

    不论是“北大学子卖猪肉”,还是“大学生淘粪工”,抑或是“女硕士收入不如农民工”,我们不能以反常个案来否定普遍价值。所谓“知识就是力量”“教育改变命运”并不是说可以立竿见影地让人收获物质财富,而是通过教育提高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

    那么,为什么有超过两成的公众不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一方面,由于社会竞争激烈,教育改变命运的显著度下降、周期加长。在焦虑心态和短浅目光的裹挟下,教育很容易陷入功利化误区。另一方面,公共财政投入在城乡之间失衡,教育资源在地区间分配不均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公平,从而削减了教育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正的作用。

    正如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所言,“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教育只是社会阶层流动的一种渠道,而非全部。一方面,政府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推动教育公平,让教育获得应有的尊严和价值;另一方面,公众也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多元的成功观,为教育“松绑减负”。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洛阳社区热帖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

≡ 河洛文苑 ≡

≡ 馋猫大本营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