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5月23日,在一镇公路卡点工作人员在做防控工作 |
|
核心提示
非典远离我们已有十年。这十年,许多人想到非典,内心都会涌起一种异样的情绪。非典给我们带来的到底是什么?今后,我们若再遇到类似非典的灾难时,又该以怎样的心情和状态面对?这些,或许都应该是“后非典时代”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1 公共卫生史上的里程碑
近日,在位于洛龙区的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以下简称市疾控中心)大楼内,该中心主任杨晓华打开了电脑桌面上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软件,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疾控软件系统。全市在当天发现的传染病最快能在一个小时内录入到系统里。
“你能想到在非典之前,一个普通的传染病上报,需要医生手填卡片,然后经过半个多月才邮寄到防疫站吗?”杨晓华说。而这,正是非典前疾病防控的真实写照。
时任市卫生防疫站站长的邓淯沧说,我们现在回过头看10年前的那场非典,它固然曾给人们带来恐慌,但它也像道分水岭,暴露了长期以来政府不注重公共卫生事业而带来的问题,也对政府重大信息披露和应急机制建设起到了重大促进作用。总之,它在中国公共卫生史上,应该算是一个转折点和里程碑。
非典以后,传染病的疫情逐渐公开,这代表着政府和社会对人的生命权、健康权的尊重,也提高了政府各级部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应对的能力。
邓淯沧说,现在从市政府到各单位,几乎都成立了应急工作办公室,无论是公共卫生事件,还是地质灾害等其他突发事件,提前做好预案,一旦出了状况能够及时应对。
再加上平时针对各种突发事件的演练,对必要物资的储备。可以说,假使现在再来一场像非典那样的传染疫情,人们也不会像当年那样惊慌与无措。
这从后来全球暴发的甲流和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防控中,就可以看出。
2 政府投入、决策的巨变
非典以后,我市卫生防疫站、健康教育所、结核病防治所、职业病防治所和地方病防治所这5家过去独立的机构被合并,在2004年7月1日,成立了市疾控中心,邓淯沧是首任中心主任。
从过去要把防疫站推向市场化,到现在完全成为财政全供的公益事业单位,10年来,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疾控中心的变迁就能窥见一斑。
杨晓华说,非典过后,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先是投入2500多万元,建立了现在的疾控中心综合楼和实验楼,又陆续投入2500多万元,增添了各种各样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如今的疾控中心有1.58万平方米,比过去增加了一倍还多。
过去简陋的实验室,被一座崭新的6层实验楼代替。去年11月,我市首次用细胞培养的方法分离出一株流感病毒,后来该病毒还被送到了国家流感网络实验室。
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李克伟说,此次流感病毒的分离,证明我市的病毒分离工作已经进入先进行列。如果不是持续的投入,这些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
3 认识和法律的深化
除了硬件建设,非典一结束,国家就投资建设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这也是吸取非典中的教训而进行的投入。第一时间搜集到传染病的信息,最快时间内作出处置,从源头对疾病进行准确的把握,对传染病的控制尤为重要。
从过去的手写卡片,到现在的电脑输入;从过去上报信息需要十几天,到现在1个小时上传至网络,这都是非典以后带来的改变。
邓淯沧说,非典绝不仅仅是促进了政府决策的转变,它更唤醒了老百姓对健康的重视。人们经过非典的考验,对于未知疾病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也会从中吸取教训。例如,目前基层卫生工作中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健康教育,每个居民都要建立健康档案,这对疾病的防控有重要作用。
除此,从抗击非典中,人们发现法律也是必要的武器。直到非典到来时,人们才想起还有一部1989年就已经通过的《传染病防治法》。200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这部法律进行修订,使之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还有,非典期间出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虽然出台过程只有20多天,却对各级政府和专业部门对这项工作的职责和流程进行了明确,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被进一步纳入法制化轨道。
4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对疾控的意义
世界卫生组织曾作出这样的预测,未来20年内,还会有30种新发传染病。这意味着还有更多我们未知的传染病,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暴发。那时,我们该如何应对?
时任流行病防治所所长的汤伯明,已经从事了29年传染病防控工作。在他看来,传染病的暴发是有地理特点的,洛阳很多地区还很贫困,卫生条件以及生活水平都和南方发达地区有一定差距,因此传染病防控条件也更差。
汤伯明举了手足口病的例子,为什么这一传染病在农村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城市?
很大程度上与人们的卫生习惯有关。卫生条件好的地区,人们可以做到随时洗手,但在经济条件落后的农村,可能就是一盆水好几个人洗,最后感染上手足口病的人肯定也就多。
“不要以为,只有贫困地区才容易得传染病,经济发达地区也有,只不过病种不一样罢了。”汤伯明说,城市居民大量食用转基因食品,呼吸受污染的空气,得肿瘤与呼吸道系统疾病的概率则比农村要大。
那么,怎样切断传播途径,消除传染病呢?在汤伯明看来,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改变农民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并建设良好的生活配套设施,让粪便得以无害化处理,让每家每户用上干净的自来水,让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也会提高人们的素质,即使传染病来袭,也能将损失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