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宝宝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用他的喜怒哀乐向父母传递信息,饿了、渴了、困了……然而随着宝宝的年龄增长,他会变得越来越聪明,经常使用“装笨”或哭闹等方式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此时,不少父母往往会误读孩子的行为,作出不恰当的回应。
场景回放 宝宝的心思妈妈不懂
场景一:
家住孟津县朝阳镇的张红曾有过“惊人之举”——抱着双胞胎儿子一口气走了好长一段路。张红笑笑说,这是让儿子给逼出来的。
那是一个周五,刚被从市区的幼儿园接回来,一周未见妈妈面的儿子都伸着胳膊要妈妈抱。张红抱完这个抱那个,两个儿子还不过瘾,一个劲儿要她抱,张红一咬牙一只胳膊抱一个,抱起来就往家赶,最后累得腰酸胳膊疼,大气直喘。
场景二:
涧西区的张晶现在有些摸不着头脑:儿子原本自理能力挺强的,吃饭都是自己动手,可现在已经5岁了,反倒老是嚷嚷着让妈妈喂,妈妈不喂他就使性子。
张晶是个急脾气,心情好的时候,孩子一要求,她就拿起勺子一勺一勺地喂。有时心情不好,她就劈头盖脸把孩子训一通,让孩子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的。
分析 宝宝撒娇是情感需求
我市某幼儿教育机构教学顾问尹青川对此进行了解析。他指出,很多家长有这样的困惑,孩子明明自己会走路却非要家长抱,孩子的手不过碰了一下,却不停地哇哇大哭。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要么一味满足、安抚,成了孩子的代步工具、喂饭机器,要么不予回应,甚至粗暴地训斥。这些都是错误的处理方法。父母不能把孩子的能力与情感需求混淆,把孩子的情感需求当作能力缺失来对待。
孩子的每一个非正常表现的背后都有一个正当的理由。他们是在宣泄负面情绪,是在呼唤成年人的关注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宣泄。有时候,孩子实际上是在向父母撒娇,要求父母给予亲近和爱的表达。
对策 爱孩子就说出来
当孩子有不正常表现时,父母应该先通过精神安抚给孩子以最好的关注,然后用鼓励的语言来激励孩子自我独立,切不可用自己的行动去弥补孩子的能力缺失,如上述例子中一口气把孩子抱回家或者给孩子喂饭都是不恰当的做法。
家长不妨明确地表达对孩子的爱,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比如,妈妈可以对不愿意走路的孩子说:“哦,妈妈知道你想让我抱。”接着妈妈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或一个亲吻。如果孩子还是不愿意走,妈妈可以抱着孩子走一段,然后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孩子:“妈妈很爱你,但现在妈妈很累,我知道宝宝跑得可快了,现在就展示给妈妈看吧。”
家长也可以试着说服孩子,如家长喂孩子吃两口饭后可对孩子说:“我怎么发现宝宝自己吃饭吃得更香、吃得更多呢?现在你肯定想自己吃饭,对不对?”通过这种方式家长不仅向孩子传递了爱,也能教会孩子关心别人,自立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