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由于芦山灾区道路狭窄,交通不便,加之余震不断,大量人员、车辆前往灾区,将给救灾和安置工作带来新的困难。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要求非紧急救援人员、志愿者等各界群众在现阶段尽量不要自行前往灾区,以支持灾区的抗震救灾工作。我市地震局也表示,当下,进出灾区的道路已成最宝贵的生命通道,民间救援力量目前最好先“按兵不动”。(见本报今日A02、A14版报道)
曾经历过灾难的磨砺,面对地震灾情,我们似乎已经在应对和处置上更加成熟。“不添堵”的呼吁与号召,比之于过去“一蜂而上”的混乱状态,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汶川地震给我们的教训太多,比如盲目的救助带来的第二次伤害,警惕性不足使青川错过了最佳救援机会,杂乱无章的物质供应,造成了极大的浪费,毫无目的的援助又使供需之间出现严重的偏差。
地震之中不乏人性之美,大爱之美,但也不应忽视其间的无序与错位。
对于很多人来说,在其发言和行动之前,必须考虑一个基本的问题是,灾区的人民和灾区此刻最需要什么?或许,我们适当地保持节制和静默才是他们的当务之需。
当他们需要畅通的救灾“生命线”时,我们就不该因激情与冲动挤占道路资源、通讯资源;当他们需要安静和慰藉时,我们就不该追问其此时的感受……他们需要的,是外界有序而规范的救助,符合实际要求的物质供应。
而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应做到热闹而不喧嚣、热情而不狂热、理性而不麻木。灾害,只是检验社会维度的一个平台,不应成为任何人营销自己的秀场。
心怀善念,认真生活,将要说的话寄存于心,将要表达的善意付诸行动,或许比虚浮而躁动的展示更符合需要。因为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对待灾难的态度,其实也是我们对待生活和人生的态度。克制、守望、祈福,即是力量。